论信用的法权性质与权利归属

被引:19
|
作者
李晓安
机构
[1]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
信用; 信用权; 权利属性; 权利归属;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923 [民法];
学科分类号
030105 ;
摘要
从我国第一部民法草案起草之日起,对信用及信用权相关问题的争论一直延续至今,其根本原因在于信用权论证视角转换所带来的逻辑关系混乱。信用主体普遍性、利益交换的客体凝练及内容要素中义务承担者指向明确且义务正当化理由证立充分,使信用权利构成要素清晰,信用能够独立成权。信用权的不完全人格与不完全精神利益属性及强信息功能,使信用权的内涵与外延为人格权及其域下名誉权、信息权益所不能统摄。根据权利体系成员标准与生成逻辑,信用权在现有权利体系中没有生成关系,不属于人格权、债权与知识产权的权利束成员。作为一种新型权利,信用权在权利体系中的定位,在确保其法律适用性的同时,又必须保证既存权利体系的安定性和融贯性,使权利体系在权利稳定与权利进化中实现机制平衡。
引用
收藏
页码:50 / 61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30 条
  • [11] 信用评级原理[M]. 中国金融出版社 , 刘乐平, 2012
  • [12] 信用制度深度透视[M]. 人民邮电出版社 , 车耳, 2009
  • [13] 法律体系的概念[M]. 中国法制出版社 , (英)约瑟夫·拉兹著, 2003
  • [14] 德国民法通论[M]. 法律出版社 , (德)拉伦茨著, 2003
  • [15] 商事人格权论[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程合红著, 2002
  • [16] 民法总则之现在与未来[M].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 曾世雄著, 2001
  • [17] 法与国家的一般理论[M].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 (奥)凯尔森(HansKelsen)著, 1996
  • [18] 汉语大词典[M]. 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 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 1989
  • [19] 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法律的任务[M]. 商务印书馆[美]罗·庞德, 1984
  • [20] 权利客体的概念构造与理论统一
    曹相见
    [J]. 法学论坛, 2017, 32 (05) : 30 - 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