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无主义的中国样态及其批判

被引:12
作者
张灿
机构
[1] 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关键词
虚无主义; 中国样态; 实质; 批判;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B03 [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
学科分类号
010101 ;
摘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虚无主义思潮涌入中国,并在历史、民族、文化、价值、政治等领域展现出强大同化作用甚至吞噬效应,形成了虚无主义中国样态的多种表现形式,即历史虚无主义、民族虚无主义、文化虚无主义、价值虚无主义和政治虚无主义。虚无主义本质上是反马克思主义思潮,是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在党和国家社会的表现。因此,必须警惕和防范虚无主义的多种表现样态,从理论逻辑、方法论逻辑、实践逻辑三个维度,对其理论体系和实践表现作出整体性批判。
引用
收藏
页码:59 / 65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6 条
[1]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逻辑理路、根本保障和价值指向 [J].
张灿 ;
王进芬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18, (04) :39-44
[2]   文化虚无主义的表现、本质及治理 [J].
孙丽珍 ;
李泽泉 .
红旗文稿, 2018, (09) :26-28
[3]   旗帜鲜明地反对政治虚无主义 [J].
丁俊萍 ;
李磊 .
红旗文稿, 2018, (08) :16-18
[4]   十八大以来国内新自由主义思潮主要错误论调辩驳 [J].
竟辉 ;
王岩 .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57 (02) :1-7
[5]   当前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新特征 [J].
李艳艳 .
思想教育研究, 2015, (07) :35-38
[6]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泛起、特点及其主要表现 [J].
梁柱 .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13, (10) :120-128
[7]   当代中国虚无主义思潮的多元透视 [J].
杨金华 .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11, (04) :117-123
[8]   中国的自由主义和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之关系的历史、现状与未来 [J].
陆剑杰 .
哲学研究, 1999, (11) :22-31
[9]   民族虚无主义及其理论误区 [J].
李振纲 .
东岳论丛, 1992, (02) :67-73
[10]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 人民出版社 , 习近平,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