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虚无主义思潮的多元透视

被引:33
作者
杨金华
机构
[1] 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虚无主义; 社会思潮;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092 [中国政治思想史];
学科分类号
060305 ;
摘要
在全球现代化扩展过程中,产生于西方的虚无主义思潮涌入中国社会,在民族历史、文化艺术、伦理道德和精神信仰等领域表现出强大的吞噬与同化效应,既表现为对马克思主义的虚无,也包含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虚无。在形形色色的虚无主义思潮肆虐之下,传统价值规范被无序化和特殊化,核心价值体系认定越来越难以达成共识。所以,必须旗帜鲜明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应对虚无主义思潮,统率多元观念,销蚀错误理论,始终保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同向牵引力。
引用
收藏
页码:117 / 123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现时代精神生活的物化处境及其批判 [J].
邹诗鹏 .
中国社会科学, 2007, (05) :54-63+206
[2]   历史虚无主义的文化表征 [J].
李舫 .
文艺理论与批评, 2007, (03) :4-14
[3]   历史虚无主义重新泛起的透视 [J].
梅荣政 ;
杨军 .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05, (05) :42-48
[4]   民族虚无主义及其理论误区 [J].
李振纲 .
东岳论丛, 1992, (02) :67-73
[5]  
用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思潮.[M].梅荣政; 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6]  
欧洲文化与虚无主义.[M].江政华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
[7]  
消费社会.[M].(法)让·波德里亚原著;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8]  
民族文化虚无主义评析.[M].龚书铎等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
[9]  
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美)丹尼尔·贝尔(DanielBell)著;赵一凡等译;.三联书店.1989,
[10]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马克思 著;刘丕坤 译.人民出版社.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