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物化理论的三重意蕴及其当代启示

被引:5
作者
王治东
谭勇
机构
[1] 东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关键词
马克思物化理论; 资本主义批判;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091.91 [马克思、恩格斯经济思想]; A811 [马克思、恩格斯著作的学习和研究];
学科分类号
060207 ; 020102 ; 030501 ; 030504 ;
摘要
按照马克思对物化的论述,物化现象在当今社会仍然存在,对物化的研究也尚存争论空间。理解物化不能仅作概念的浅层分析,需要进行整体性研究。马克思物化理论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这是因为物化理论是有层次结构的。因此,在研究物化问题时也需要分层次。本文将马克思物化理论分为三层结构,分别用物化I、物化II和物化III表达。其中,物化I指人的劳动力等特质物化为商品;物化II指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的物化;物化III指资本主义社会人性的物化。物化的产生有其根源,它根源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物化I、物化II和物化III三者之间在批判力度、生成条件以及被理解的难易程度方面均是层次递进的。根据马克思物化理论的三重内涵,我们应警惕"人沦为商品",打破物化的藩篱,破除对资本主义的迷信,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引用
收藏
页码:63 / 71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4 条
[1]   论美好生活的价值逻辑与实践指引 [J].
张三元 .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18, (05) :83-92+160
[2]   从“四个自信”上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研究——访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博士生导师侯惠勤教授 [J].
本刊记者 ;
侯惠勤 .
思想教育研究, 2016, (08) :3-11
[3]   异化、物象化、拜物教和物化 [J].
韩立新 .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14, (02) :6-12
[4]   正确理解和区分马克思劳动的对象化与劳动的异化 [J].
周书俊 .
东岳论丛, 2014, 35 (01) :79-85
[5]   物象化、物化与拜物教——论《资本论》对《大纲》的超越与发展 [J].
孙乐强 .
学术月刊, 2013, 45 (07) :51-58
[6]   马克思和海德格尔的物化批判理论之比较 [J].
刘士才 ;
毛华滨 .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13, (02) :63-68
[7]   物象化与物化:马克思物化理论的再思考 [J].
刘森林 .
哲学研究, 2013, (01) :12-19+127
[8]   物化批判:卢卡奇对马克思拜物教批判的解读 [J].
李怀涛 .
广西社会科学, 2010, (12) :40-44
[9]  
论物的人格化和人格物化的矛盾——三论商品矛盾关系.[J].吴凤林;.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 01
[10]  
物化.[M].霍耐特.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