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语境下“传播”概念的演变及意义

被引:43
作者
刘海龙 [1 ,2 ]
机构
[1]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
[2]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传播研究所
关键词
传播学; 施拉姆; 学术界; 翻译; 沟通学; 传播观念; 人际传播; 仪式观; 郑北渭; 批判学派; 传播现象; 群体传播; 组织传播; 中华人民共和国; 概念; 思维形式;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G206 [传播理论];
学科分类号
050302 ;
摘要
<正>"传播"一词在中国古籍中曾经出现过,然而目前汉语中的"传播"一词却是从英语中"communication"一词转译而来。它大致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是一个相当晚近的外来词。在古汉语中,"传播"一词只是偶然出现,并不是一个常用词。20世纪初编撰、20世纪80年代修订完成的大型辞书《辞海》甚至未收录该词。在希腊文中,communication源于两个词根——cum和munus,前者指与别人建立一
引用
收藏
页码:113 / 119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22 条
[1]   如何理解“媒介事件”和“传播的仪式观”——兼评《媒介事件》和《作为文化的传播》 [J].
郭建斌 .
国际新闻界, 2014, 36 (04) :6-19
[2]   中国传播研究的史前史 [J].
刘海龙 .
新闻与传播研究, 2014, (01) :21-36+126
[3]   双重学术标准的形成:对批判学派“夭折”的反思 [J].
胡翼青 .
国际新闻界, 2008, (07) :11-14+87
[4]   “传播学”引进中的“失踪者”:从1978年—1989年批判学派的引介看中国早期的传播学观念 [J].
刘海龙 .
新闻与传播研究, 2007, (04) :29-35+95
[5]   从历史到现实:“16字方针”的意义阐释 [J].
王怡红 .
新闻与传播研究, 2007, (04) :17-28+94
[7]   美国大众传播学简述(下) [J].
张隆栋 .
国际新闻界, 1982, (04) :9-20
[8]   美国大众传播学简述(中) [J].
张隆栋 .
国际新闻界, 1982, (03) :12-19
[9]   美国大众传播学简述(上) [J].
张隆栋 .
国际新闻界, 1982, (02) :7-16
[10]   “传”务求“通” [J].
陈韻昭 .
新闻大学, 1982, (03) :2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