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到现实:“16字方针”的意义阐释

被引:23
作者
王怡红
机构
[1]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
关键词
传播学; 沟通学; 中华人民共和国; 新闻与传播研究; 传播学界; 本土化; 意义阐释;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G206 [传播理论];
学科分类号
050302 ;
摘要
以"系统了解、分析研究、批判吸收、自主创造"为内容的"16字方针"是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新闻学者针对西方传播学引入中国而提出的第一个具有本土意义的"研究规范"。在接近30年的传播学研究实践中,"16字方针"仅被当作一种历史的存在,其深层的动因并未得到发掘和研究。本文试图从历史与现实相互关联且不断展开变化的视角出发,通过对"16字方针"意义的阐释和分析,揭示我国传播学的发展方向及研究对象等问题,期望能对我国传播学的学术建设活动给予具体的推动。
引用
收藏
页码:17 / 28+94 +94-95
页数:14
相关论文
共 26 条
[1]  
传播理论导引.[M].(美) 韦斯特; (美) 特纳; 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  
当代中国的知识感觉与观念感觉.[M].贺照田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  
近代的超克.[M].(日)竹内好著;李冬木;赵京华;孙歌译;.三联书店.2005,
[4]  
人情、面子与权力的再生产.[M].翟学伟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5]  
人类传播理论.[M].()斯蒂芬·李特约翰著;史安斌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6]  
科学革命的结构.[M].(美)托马斯·库恩(ThomasS.Kuhn)著;金吾伦;胡新和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7]  
社会结构与媒介效果.[M].丁未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8]  
华夏传播论.[M].孙旭培主编;.人民出版社.1997,
[9]  
思想之剑.[M].赵汀阳; 著.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
[10]  
进步及其问题.[M].(美)劳丹(Laudan;L.)著;刘新民译;.华夏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