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制正犯范围之限制

被引:8
作者
白洁
机构
[1] 清华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
正犯体系; 拟制正犯; 限制;
D O I
10.16092/j.cnki.1001-618x.2013.07.011
中图分类号
D914 [刑法];
学科分类号
030104 ; 030609 ;
摘要
我国刑法中存在一些将帮助犯、教唆犯拟制为正犯的规定,对于这种立法模式的正当性与否,学界存在肯定说与否定说之分。过多的规定拟制的正犯会破坏刑法总则与分则的体系一致性,有违罪刑均衡原则,并且会过分扩张刑法的处罚范围,引发刑法谦抑性界限的思考而削弱对实践问题的解决能力,因此要限定拟制正犯的存在范围。
引用
收藏
页码:133 / 140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9 条
[1]   “被教唆的人没有犯被教唆的罪”之解释 [J].
刘明祥 .
法学研究, 2011, 33 (01) :139-149
[2]  
“共犯正犯化”立法模式正当性评析[J]. 陈毅坚,孟莉莉.中山大学法律评论. 2010(02)
[3]   扩张正犯概念体系的建构——兼评对限制正犯概念的反思性检讨 [J].
阎二鹏 .
中国法学, 2009, (03) :115-127
[4]  
论共犯之独立性与从属性[J]. 陈子平.刑事法评论. 2007(02)
[5]   中国刑法现代化的基本走向 [J].
曲新久 .
政法论坛, 2007, (04) :22-28
[6]   我国刑法中教唆犯的两种涵义 [J].
何庆仁 .
法学研究, 2004, (05) :45-57
[7]   行为无价值论之提倡 [J].
周光权 .
比较法研究, 2003, (05) :27-38
[8]   论刑法的谦抑性 [J].
张明楷 .
法商研究(中南政法学院学报), 1995, (04) :55-62
[9]  
共犯体系和共犯理论[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日) 高桥则夫, 2010
[10]  
刑法学[M].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 阮齐林,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