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对信息数据的保护及其解读

被引:13
作者
梅夏英
机构
[1]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
虚拟财产; 个人信息; 网络侵权; 电子交易;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923 [民法];
学科分类号
030105 ;
摘要
《民法典》对网络信息领域的法律问题进行了回应,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但其规定带有宣示性和零散性的特点,需要在互联网发展大环境下解读和适用。在《民法典》对于数据和虚拟财产的宣示性规定中,需要理解数据和虚拟财产的区分,以及数据保护所依赖的网络操作规则背景;个人信息保护规则中应当合理解释个人信息的范围及其界定方法,由此应将视野适当延伸至人格利益之外,探求个人信息保护的立法目的;《民法典》的电子交易规则应仅限于传统合同法的双方交易规则,大量电子交易涉及由平台和算法参与的复合关系,诸多规则超出了合同法的适用领域;对于以网络为工具侵犯传统民事权利情形,应当适用《民法典》相关规定,现实中出现的大量互联网衍生的新型侵权形态、类型和责任形式都应由新的立法形式加以解决。
引用
收藏
页码:26 / 31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7 条
[1]   网络法中的“网络” [J].
胡凌 .
思想战线, 2020, 46 (03) :127-135
[3]  
个人信息概念之反思和重塑——立法与实践的理论起点[J]. 高秦伟. 人大法律评论. 2019(01)
[4]   企业数据的利用准则 [J].
姚佳 .
清华法学, 2019, 13 (03) :114-125
[5]   个人信息保护:从个人控制到社会控制 [J].
高富平 .
法学研究, 2018, 40 (03) :84-101
[6]   虚拟财产的范畴界定和民法保护模式 [J].
梅夏英 .
华东政法大学学报, 2017, 20 (05) :42-50
[7]   网络侵权归责的现实制约及价值考量——以《侵权责任法》第36条为切入点 [J].
梅夏英 ;
刘明 .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 2013, 31 (02) :8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