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共情对群际关系的影响:基于社会冲突解决的视角

被引:28
|
作者
何晓丽 [1 ]
谢荣慧 [2 ]
机构
[1] 宁夏大学教育学院
[2] 临沂职业学院思政部
关键词
群体共情; 群际关系; 共情动机; 文化框架转换;
D O I
10.16719/j.cnki.1671-6981.20180126
中图分类号
B842 [心理过程与心理状态];
学科分类号
040201 ;
摘要
群体共情是指群体成员内化和间接体验另一群体成员的认知和情绪情感的过程。群体共情与个体共情不同,表现在身份感、共情偏好和文化影响的差异等方面。群体共情对群际关系具有促进作用,有助于减少群际冲突,促进群际亲社会行为。共情动机和文化框架转换是分析群体共情对群际关系促进机制的两个视角。未来研究可以探索群体共情与个体共情神经机制的差异,建立群体共情对群际关系影响的综合模型,探索群体共情在群际关系改善中的作用机制。
引用
收藏
页码:174 / 179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8 条
  • [1] 人际距离影响疼痛共情:朋友启动效应[J]. 宋娟,郭丰波,张振,原胜,金花,王益文.心理学报. 2016(07)
  • [2] 青少年跨群体友谊与群际态度的关系研究
    陈晓晨
    蒋薇
    时勘
    [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6, 32 (03) : 285 - 293
  • [3] 情境对共情的影响[J]. 陈武英,刘连启.心理科学进展. 2016(01)
  • [4] 共情的性别差异[J]. 陈武英,卢家楣,刘连启,林文毅.心理科学进展. 2014(09)
  • [5] 共情的神经生物基础
    潘彦谷
    刘衍玲
    马建苓
    冉光明
    雷浩
    [J]. 心理科学进展, 2012, 20 (12) : 2011 - 2021
  • [6] 共情的毕生发展:一个双过程的视角
    黄翯青
    苏彦捷
    [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2, 28 (04) : 434 - 441
  • [7] 双文化个体的文化框架转换:影响因素与结果
    杨晓莉
    刘力
    张笑笑
    [J]. 心理科学进展, 2010, 18 (05) : 840 - 848
  • [8] Children’s contact with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 and their attitudes towards disability: a cross-sectional study[J] . Megan Armstrong,Christopher Morris,Charles Abraham,Obioha C. Ukoumunne,Mark Tarrant.Disability and Rehabilitation . 2016 (9)
  • [9] A Culture–Behavior–Brain Loop Model of Human Development[J] . Shihui Han,Yina Ma.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 . 2015 (11)
  • [10] In-group bias in children's intention to help can be overpowered by inducing empathy
    Sierksma, Jellie
    Thijs, Jochem
    Verkuyten, Maykel
    [J]. BRITISH 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015, 33 (01) : 45 - 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