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23 条
19世纪后半叶至20世纪初叶梅雨带位置的初步推断
被引:19
|作者:
萧凌波
方修琦
张学珍
机构:
[1]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
来源: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关键词:
历史气候;
《湘绮楼日记》;
18691916;
长沙、衡阳地区;
梅雨;
D O I:
10.13249/j.cnki.sgs.2008.03.003
中图分类号:
P467 [气候变化、历史气候];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提取《湘绮楼日记》中1869~1916年间长沙、衡阳地区夏半年(4~9月)的逐日天气记录,重建4~9月逐旬平均降水日数序列和6~7月逐候平均降水日数序列,与现代(1951~1980)长沙气象观测数据进行对比,发现当时梅雨期结束于7月3候,较现代推迟2候;梅雨持续时间2~3旬,比现代长约1旬。参考物候信息(历年平均蝉始鸣日期)得出结论:19世纪后半叶至20世纪初,冬季风势力强于现代,压制了副热带高压北进,当时梅雨带位置较现代偏南1~2个纬度。长衡地区因此较现代更接近梅雨带中心,出现了更明显的梅雨。
引用
收藏
页码:385 / 389
页数:5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