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水足迹法的阿拉善地区水资源利用评价与分析

被引:12
|
作者
侯林秀 [1 ]
温璐 [1 ,2 ,3 ,4 ]
赵吉 [1 ]
杜凤莲 [5 ]
张雪峰 [6 ]
机构
[1] 不详
[2] 内蒙古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
[3] 不详
[4] 草原生态安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5] 内蒙古草地生态学重点实验室
[6] 内蒙古自治区河流与湖泊重点实验室
[7] 内蒙古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8] 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师范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
[9] 不详
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关键词
水足迹; 水资源评价; 灰水足迹; 虚拟水; 阿拉善地区;
D O I
10.13448/j.cnki.jalre.2020.325
中图分类号
TV213 [水资源开发];
学科分类号
082802 ;
摘要
文中基于水足迹法对内蒙古阿拉善地区1998~2018年间实体、虚拟、内外部水足迹及灰水水足迹进行定量分析,运用水资源利用评价指标评价区域水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结果表明:研究期间阿拉善地区总水足迹和人均水足迹均呈上升趋势,区域总水足迹由1998年8.46亿m3到2018年上升至17.76亿m3。2005年以来该地区用水结构发生明显改变,其中生态/绿化用水总量增长23.21倍。研究区水足迹自给度始终维持在90%以上,现阶段对本地水资源依赖度较高。基于水资源压力指数、负载指数等指标,自2003年起该区水资源已严重超载,但基于水资源环境脱钩指数研究区总体上水资源供给与经济发展处于协调状态。灰水足迹变化趋势表明研究区伴有水质性缺水现象,但近年来有缓解趋势。
引用
收藏
页码:35 / 41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30 条
  • [11] 非点源污染模型[M].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 郝芳华, 2006
  • [12] Applying the Water Footprint and dynamic Structural Decomposition Analysis on the growing water use in China during 1997–2007[J] . Zhongwen Yang,Hongli Liu,Xinyi Xu,Tiantian Yang.Ecological Indicators . 2016
  • [13] The water footprint of the EU for different diets[J] . D. Vanham,M.M. Mekonnen,A.Y. Hoekstra.Ecological Indicators . 2013
  • [14] The water footprint of poultry, pork and beef: A comparative study in different countries and production systems[J] . P.W. Gerbens-Leenes,M.M. Mekonnen,A.Y. Hoekstra.Water Resources and Industry . 2013
  • [15] The water footprint of Indonesian provinces related to the consumption of crop products[J] . Bulsink F.,Hoekstra A. Y.,Booij M. J..Hydrology and Earth System Sciences . 2010 (111)
  • [16] The water footprints of Morocco and the Netherlands: Global water use as a result of domestic consumption of agricultural commodities[J] . Arjen Y. Hoekstra,Ashok K. Chapagain.Ecological Economics . 2007 (1)
  • [17] 湖北省水资源利用与经济协调发展脱钩分析——基于水足迹视角
    潘安娥
    陈丽
    [J]. 资源科学, 2014, 36 (02) : 328 - 333
  • [18] 基于水足迹模型的水资源补偿策略研究
    邵帅
    [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 (14) : 116 - 119
  • [19] 北京市灰水足迹评价
    曾昭
    刘俊国
    [J]. 自然资源学报, 2013, 28 (07) : 1169 - 1178
  • [20] 新疆1999-2009年水足迹计算与分析
    韩舒
    师庆东
    于洋
    张履冰
    [J]. 干旱区地理, 2013, 36 (02) : 364 - 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