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化语境下的“被遗忘权”:个人信息权的程序性建构

被引:30
作者
李立丰
机构
[1] 吉林大学法学理论研究中心法学院
关键词
大数据; 个人信息权; 被遗忘权; 搜索引擎; 人格; 隐私; 算法; 新兴权利;
D O I
10.14086/j.cnki.wujss.2019.03.014
中图分类号
D923 [民法];
学科分类号
030105 ;
摘要
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因具备"不被遗忘"的特殊属性而成为有价值的商品,并引发了一系列权属论争。其中,个人信息主体是否可以凭借所谓的被遗忘权对抗互联网搜索服务提供商的所谓"表达自由权",已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结合域外相关立法、司法实践经验与理论,从我国相关立法与基本国情出发,应当肯定被遗忘权的本土存在价值与独立属性。但对于这一新兴权利的合理建构,基于实用主义立场,应当扬弃隐私权或自由权等传统法理的解说进路,以一种程序性权利而非实体性权利的建构思路,平衡个人信息主体与互联网搜索服务业者之间的利益矛盾,缓解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主体所面临的现实困境。
引用
收藏
页码:145 / 155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被遗忘权:传统元素、新语境与利益衡量 [J].
刘文杰 .
法学研究, 2018, 40 (02) :24-41
[2]   论被遗忘权的构建 [J].
邱玉枚 ;
彭伟谦 .
时代法学, 2017, 15 (05) :36-45
[3]   个人信息去身份的法理基础与规范重塑 [J].
金耀 .
法学评论, 2017, 35 (03) :120-130
[4]   论同意不是个人信息处理的正当性基础 [J].
任龙龙 .
政治与法律, 2016, (01) :126-134
[5]   从隐私到个人信息:利益再衡量的理论与制度安排 [J].
张新宝 .
中国法学, 2015, (03) :38-59
[6]   个人信息的权利属性及立法价值取向的民法解析 [J].
陈树艳 .
理论月刊, 2011, (05) :105-108
[7]   侵犯个人信息犯罪立法的理性分析——兼论对该罪立法的反思与展望 [J].
蔡军 .
现代法学, 2010, 32 (04) :105-112
[8]  
医疗损害责任深度释解与实务指南.[M].陈志华; 著.法律出版社.2010,
[9]  
重申自由主义.[M].(英)安东尼·德·雅赛(AnthonydeJasay)著;陈茅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10]   CHILE AND THE RIGHT TO ENJOY THE BENEFITS OF SCIENTIFIC PROGRESS BY CONTROLLING ONE'S ONLINE IDENTITY [J].
Carter, Edward L. ;
Connell, Karen .
COMMUNICATION LAW AND POLICY, 2015, 20 (04) :287-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