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能源供给安全综合评价及障碍因素分析

被引:34
|
作者
薛静静 [1 ,2 ]
沈镭 [1 ]
刘立涛 [1 ]
高天明 [1 ,2 ]
陈枫楠 [1 ,2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2] 不详
关键词
能源供给安全; 集对分析; 评价标准; 障碍度; 中国;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TK01 [能源];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作为能源生产和消费大国,中国的能源供给安全问题一直备受关注,甚至有一些别有用心的国际机构大肆宣扬"中国能源威胁论"。针对中国能源供给存在的实际突出问题,开展能源供给安全综合评价研究,有助于深刻认识中国能源供给安全形势,找出中国能源供给安全的主要影响因子和强化政策保障。从能源供给安全的概念出发,构建中国能源供给安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基于集对分析方法构建能源供给安全评估模型,借鉴指标评价标准模型建立指标评价标准值,运用熵值法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对近年来中国能源供给安全的等级、演变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00-2008年中国能源供给安全评价等级为III,2009年和2011年上升为I级,2010年为II级。中国能源供给安全指数与最优评价集I的联系度由2000年的-0.46增至2011年的0.23,呈波动上升趋势。中国能源供给安全影响因素分析显示,能源产品价格指数和能源加工转换效率是第一位的影响因素,在各年份的出现频率达到91.67%,其次为可再生能源所占比重和储采比,出现频率达到83.33%。
引用
收藏
页码:842 / 852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21 条
  • [11] 基于集对分析和模糊层次分析法的城市系统评价方法[D]. 张薇薇.合肥工业大学. 2007
  • [12] Climate protection and China’s energy security: Win–win or tradeoff[J] . Gang Wu,Lan-Cui Liu,Zhi-Yong Han,Yi-Ming Wei.Applied Energy . 2011
  • [13] Conceptualizing and measuring energy security: A synthesized approach[J] . Benjamin K. Sovacool,Ishani Mukherjee.Energy . 2011 (8)
  • [14] Indicators for energy security
    Kruyt, Bert
    van Vuuren, D. P.
    de Vries, H. J. M.
    Groenenberg, H.
    [J]. ENERGY POLICY, 2009, 37 (06) : 2166 - 2181
  • [15] Designing indicators of long-term energy supply security .2 Jansen J,van Arkel W G,Boots M G. http://www.doc88.com/p-219943636088.html . 2004
  • [16] 中国、美国和俄罗斯非再生能源供给安全国际比较
    陈军
    成金华
    卢文忠
    [J].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04) : 27 - 32
  • [17] 中国石油供给安全分析
    孙长远
    李红欣
    [J]. 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 2006, (02) : 174 - 177
  • [18] 地下水环境质量评价的一种新方法——集对分析法
    陆洲
    马涛
    [J]. 环境保护科学, 2005, (05) : 57 - 59
  • [19] 基于能源供给安全的国家之间能源政策的博弈——兼评中日俄间的“安大线”与“安纳线”之争
    周勤
    [J]. 中国工业经济, 2003, (12) : 57 - 63
  • [20] 用H方法分析我国的石油供应安全
    张阿玲
    王翠萍
    [J]. 中国软科学, 2002, (11) : 111 - 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