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下的“第一书记”制度及其扶贫困境——以“双轨”合作为视角

被引:9
作者
袁铭健
机构
[1] 华东政法大学
关键词
精准扶贫; 第一书记; 合作治理; 扶贫风险;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262.3 [党的干部工作];
学科分类号
030204 ; 0305 ; 030503 ; 0307 ;
摘要
基于精准扶贫目标下的"第一书记"扶贫制度,使"第一书记"与"村支书"为代表的村干部形成了"国家治理"和"基层治理"的两股治理力量的交叉和融合。"双轨"合作扶贫可能会产生双方的不平等合作关系,产生外来资源的依赖性、项目制扶贫工作催生的形式主义和追求短期效益等问题;也可能会产生双方合作的分离甚至是不合作的关系,导致"双头政治"下的扶贫低效和信任危机。改善"双轨"合作需要在"精准扶贫"政策上进行完善:明确双方的职权分工与责任主体,并建立约束、监督和晋升激励机制、建立目标瞄准机制和扶贫长期化规划、改善扶贫资源依赖关系并提升基层治理的自主性。
引用
收藏
页码:33 / 39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7 条
[11]  
为精准扶贫建好“管道”[N]. 彭国华,李林宝.人民日报. 2014 (005)
[12]  
乡土重建[M]. 岳麓书社 , 费孝通, 2011
[14]   山东省选派“第一书记”基层扶贫的经验与启示——以菏泽市郓城县为例 [J].
薛祥伟 .
理论与改革, 2013, (01) :196-199
[15]   通过运动进行治理:乡镇基层政权的治理策略 对中国中部地区麦乡“植树造林”中心工作的个案研究 [J].
狄金华 .
社会, 2010, 30 (03) :83-106
[16]   村庄内生秩序与国家行政嵌入的历史互动 [J].
宋小伟 .
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 2004, (04) :124-126
[17]   论村庄社会关联——兼论村庄秩序的社会基础 [J].
贺雪峰 ;
仝志辉 .
中国社会科学, 2002, (03) :124-134+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