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区域发展的空间网络结构及其影响因素——基于2000-2013年省际地区发展与民生指数

被引:34
作者
刘华军 [1 ]
张耀 [1 ]
孙亚男 [2 ]
机构
[1] 山东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2] 山东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关键词
地区发展与民生指数; 格兰杰因果检验; 空间网络结构;
D O I
10.19361/j.er.2015.05.005
中图分类号
F124 [经济建设和发展];
学科分类号
0201 ; 020105 ;
摘要
全面认识中国区域发展的空间网络结构特征,对于中国新时期继续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本文基于2000-2013年中国省际地区发展与民生指数,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揭示了中国区域发展的空间网络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中国区域发展的空间关联呈现网络结构形态,省域之间存在普遍的溢出效应,不存在孤立发展的地区。中国区域发展的空间网络结构具有较明显的"等级"属性,其中,东部省份处于主导地位,中部省份扮演"桥梁"与"中介"角色,西部省份在网络中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社会发展、生态建设、科技创新的区域协同与区域发展的空间网络结构呈显著相关,而民生状况的协同改善对空间网络结构影响最大。
引用
收藏
页码:59 / 69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14 条
[1]   中国能源消费的空间关联网络结构特征及其效应研究 [J].
刘华军 ;
刘传明 ;
孙亚男 .
中国工业经济, 2015, (05) :83-95
[2]   中国地区差距及其演变(2000-2012)——基于地区发展与民生指数(DLI)的再考察 [J].
刘华军 ;
何礼伟 .
经济与管理评论, 2015, 31 (01) :141-146
[3]   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关联及其解释——基于网络分析方法 [J].
李敬 ;
陈澍 ;
万广华 ;
付陈梅 .
经济研究, 2014, 49 (11) :4-16
[4]   经济集聚与环境污染的交互影响及空间溢出 [J].
张可 ;
汪东芳 .
中国工业经济, 2014, (06) :70-82
[5]   社会网络分析在经济学领域的应用进展 [J].
徐振宇 .
经济学动态, 2013, (10) :61-72
[6]   中国地区差异的动态演进及其决定机制:基于随机前沿模型和反事实收入分布方法的分析 [J].
傅晓霞 ;
吴利学 .
世界经济, 2009, (05) :41-55
[7]   我国省际知识存量、知识生产与知识的空间溢出 [J].
邓明 ;
钱争鸣 .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09, 26 (05) :42-53
[8]   教育、人力资本与地区经济差异 [J].
姚先国 ;
张海峰 .
经济研究, 2008, (05) :47-57
[9]  
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研究[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魏后凯, 2012
[10]  
整体网分析讲义[M]. 格致出版社 , 刘军,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