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犯罪参与体系的性质及其特色——一个比较法的分析

被引:29
作者
钱叶六
机构
[1] 苏州大学王健法学院
关键词
犯罪参与体系; 区分制; 正犯; 共犯;
D O I
10.16290/j.cnki.1674-5205.2013.06.011
中图分类号
D914 [刑法];
学科分类号
030104 ; 030609 ;
摘要
世界各国刑法关于犯罪参与体系的立法存在着"区分制"与"单一制"的对立。区别两种犯罪参与体系的关键在于立法上是否将参与人区分为正犯与狭义的共犯两种不同的犯罪类型。因区分制具有能够深入地揭示现实生活中所存在的纷繁芜杂的共犯分工现象,适合于构筑"构成要件为中心"的法治国的刑法基础以及能够合理地限定共犯的处罚范围等诸多优点,在制度的层面上更具妥当性。在解释论上,中国的犯罪参与体系的性质可归结为区分制。不同于德、日刑法对参与人类型与参与人程度进行单层次操作的区分制模式,中国刑法采取的是区分参与人类型与参与人程度的双层次操作的模式,即在以分工为标准将参与人区分为正犯、组织犯、教唆犯、帮助犯等不同犯罪类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以作用为标准对参与人作了主、从犯之分。两种分类方法并存不悖,且功能各异。
引用
收藏
页码:149 / 158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23 条
[1]   双层区分制下正犯与共犯的区分 [J].
钱叶六 .
法学研究, 2012, 34 (01) :126-143
[2]   论正犯理论的客观实质化 [J].
刘艳红 .
中国法学, 2011, (04) :125-142
[3]   “被教唆的人没有犯被教唆的罪”之解释 [J].
刘明祥 .
法学研究, 2011, 33 (01) :139-149
[5]   我国刑法共犯参与体系性质探讨——从统一正犯视野 [J].
刘洪 .
政法学刊, 2007, (04) :16-20
[6]  
刑法学.[M].黎宏; 著.法律出版社.2012,
[7]  
刑法总论.[M].周光权; 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8]  
刑法学.[M].张明楷; 著.法律出版社.2011,
[9]  
教义刑法学.[M].陈兴良; 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10]  
共犯体系和共犯理论.[M].(日) 高桥则夫; 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