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人格权保护的限度

被引:5
作者
刘道云
机构
[1] 复旦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
人格权; 具体人格权; 侵权; 权利限度;
D O I
10.19404/j.cnki.dffx.2011.03.006
中图分类号
D923 [民法];
学科分类号
030105 ;
摘要
现行人格权保护框架下,具体人格权的行使有其特点并受到一定的限制,公众人物人格权行使上受限相对较大。我国应建立完整的人格权保护体系,在种类和时间范围上应有其限度。人格权保护的最低限度是对人成其为人所必须的最起码的物质生存条件予以保障,人格权保护以其权利边界为最高限度,以尊重他人权利、社会公益和公序良俗为前提,并不得违反法律法规的禁止性规定。人格权的侵权认定和受侵害后的救济上有诸多局限性,有待完善。
引用
收藏
页码:58 / 66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论作为人格权的性权利及其法律限制 [J].
陈运华 .
政治与法律, 2008, (08) :133-137
[2]   论人格标识商品化权及其民法保护 [J].
杨立新 ;
林旭霞 .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 (01) :74-80
[3]   公众人物人格权的限制和保护 [J].
王利明 .
中州学刊, 2005, (02) :92-98
[4]   再论“无财产即无人格” [J].
尹田 .
法学, 2005, (02) :38-41
[5]   形象的商品化与商品化的形象权 [J].
吴汉东 .
法学, 2004, (10) :77-89
[6]   无财产即无人格——法国民法上广义财产理论的现代启示 [J].
尹田 .
法学家, 2004, (02) :46-54
[8]  
人格权法专论[M]. 高等教育出版社 , 杨立新著, 2005
[9]  
中国民法典学者建议稿及立法理由[M]. 法律出版社 , 王利明等撰稿, 2005
[10]  
法哲学原理[M]. 商务印书馆 , (德)黑格尔, 1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