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综合防治体系抗灾能力的泥石流沟风险评价

被引:11
作者
韩健楠 [1 ]
李永红 [2 ,3 ]
刘海南 [2 ,3 ]
何倩 [4 ]
李傲雯 [5 ]
机构
[1] 长安大学地质工程与测绘学院
[2] 矿山地质灾害成灾机理与防控重点实验室
[3] 陕西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
[4] 西安科技大学地质与环境学院
[5] 长安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关键词
综合防治体系; 抗灾能力; 地质灾害; 泥石流沟; 风险评价;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42.23 [泥石流];
学科分类号
0837 ;
摘要
随着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的逐步推进,山区群众防灾减灾避灾意识得到了大大提升。在考虑传统灾害体固有属性和承灾体属性被动风险评价模型的基础上,尝试将综合防治体系抗灾能力引入评价模型中,并运用到单沟泥石流风险评价中。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属于高危险、中度易损、低抗灾能力、中等风险区,其风险度预期结果低于传统泥石流风险评价模型的结果。究其原因,认为:随着我国综合防治体系的逐步建立,有地质灾害风险的地方就有程度不等的抗风险能力,这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防灾不能一味强调作用力的大小而忽视反作用力的影响,否则会夸大地质灾害的"负能量",而削弱人类应对灾难的"正能量",防灾过度会导致资源浪费。恰如其分地进行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必然需求。
引用
收藏
页码:230 / 234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8 条
[1]  
云南省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研究.[D].李一枝.云南大学.2015, 05
[2]  
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系统运行机制研究.[D].徐潇宇.中国地质大学.2013, 01
[3]   陕西省神木县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现状与对策 [J].
刘海南 ;
李永红 ;
杜江丽 ;
杨渊 ;
姚超伟 ;
仵拨云 ;
彭捷 .
灾害学, 2016, 31 (01) :144-147
[4]   对如何做好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工作的探讨 [J].
李永红 ;
范立民 ;
贺卫中 ;
刘海南 ;
姚超伟 ;
杜江丽 ;
仵拨云 ;
彭捷 .
灾害学, 2016, 31 (01) :102-112
[5]   陕西省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动态更新系统建设 [J].
徐岩岩 ;
李芳 ;
娄月红 ;
程晓露 .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2015, (04) :92-96
[6]   基于抗灾能力的矿渣型泥石流风险评价方法——以小秦岭金矿区为例 [J].
陈华清 ;
杨敏 ;
张江华 ;
何芳 ;
乔冈 ;
刘瑞平 .
地质通报, 2015, 34 (11) :2009-2017
[7]   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综述 [J].
徐继维 ;
张茂省 ;
范文 .
灾害学, 2015, 30 (04) :130-134
[8]   陕西汉中汉台区地质灾害易发性和危险性分区评价 [J].
李永红 ;
向茂西 ;
贺卫中 ;
姬怡微 ;
李辉 ;
丁佳 .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2014, 25 (03) :107-113
[9]   完善四大体系切实提高地质灾害防御能力 [J].
陆松根 .
浙江国土资源, 2014, (08) :54-55
[10]   基于防治地质灾害四大体系编制地质灾害防治规划——以陕西省铜川市为例 [J].
李永红 ;
滕宏泉 ;
贺卫中 ;
李辉 ;
何意平 .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2014, 25 (02) :4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