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失相抵制度的重构——动态系统论的研究路径

被引:26
作者
周晓晨
机构
[1] 湘潭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
过失相抵; 动态系统; 分配正义; 可归责性; 应得;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923 [民法];
学科分类号
030105 ;
摘要
我国应当借鉴奥地利学者威尔伯格所提出的动态系统思想对过失相抵制度进行整理和重构,系统地厘清在加害人和受害人之间进行损害分担时应考虑的各种因素及其协动关系和先后次序。应以双方当事人的可归责性及原因力作为主要的评价因素,以可归责性的比较为主、原因力的比较为辅,并在特殊情况下考虑加害人的经济状况。在比较双方的过错时,应采用相同的过错判断标准;在比较双方的危险时,应先判断危险是否属于同一类型,对于不同类型的危险应分析立法者所意图规制的特定危险于个案中是否得以实现;在比较危险与过错时,原则上二者具有同等份量,且程度上具有相互对应的关系。
引用
收藏
页码:108 / 129
页数:22
相关论文
共 18 条
[1]   私法领域内动态体系的发展 [J].
瓦尔特维尔伯格 ;
李昊 .
苏州大学学报(法学版), 2015, (04) :107-116
[2]   过错概念的内涵 [J].
刘文杰 .
中外法学, 2009, 21 (05) :737-751
[3]   原因力的因果关系理论基础及其具体应用 [J].
杨立新 ;
梁清 .
法学家, 2006, (06) :101-110
[4]   侵权法上的原因力理论研究 [J].
张新宝 ;
明俊 .
中国法学, 2005, (02) :92-103
[5]  
侵权责任法[M]. 法律出版社 , 程啸, 2011
[6]  
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解读[M]. 中国法制出版社 ,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民法室, 2010
[7]  
中国侵权责任法教程[M]. 人民法院出版社 , 王利明, 2010
[8]  
从侵权行为归责原理之变动论危险责任之构成[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邱聪智著, 2006
[9]  
因果关系与损害赔偿[M]. 北京大学出版社 , 陈聪富著, 2006
[10]  
清华法学[M]. 清华大学出版社 , 许章润主编,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