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21 条
“5G+AI”技术场域中的教学形态创新及关键问题分析
被引:41
作者:
赵瑞斌
[1
]
杨现民
[1
]
张燕玲
[2
]
刘彩霞
[3
]
机构:
[1] 江苏师范大学智慧教育学院
[2] 滁州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
[3]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
来源:
关键词:
5G+AI;
信息生态;
教学形态;
智能教学工具;
泛在学习空间;
虚拟仿真教学;
D O I:
10.15881/j.cnki.cn33-1304/g4.2021.02.005
中图分类号:
G434 [计算机化教学];
TP18 [人工智能理论];
TN929.5 [移动通信];
学科分类号:
040110 ;
081104 ;
0812 ;
0835 ;
1405 ;
080402 ;
080904 ;
0810 ;
081001 ;
摘要:
通过革新信息的感知、传输、处理与应用模式,5G与AI技术将重新定义"人—机—物"的时空组织形态与感知交互模态。一方面,高带宽、低延迟、泛连接的5G网络能够有效激活虚拟现实、无线传感等技术,从而为实现全面感知、虚实融合以及远程操控奠定基础;另一方面,5G与AI技术的融合,可进一步实现"人—机—物"的智联智通与深度交融。对教育教学而言,"5G+AI"技术场域将首先推动各教学要素的创新,包括激活高清、动态、三维的学习资源,构建泛在、智联的学习空间,催生便携、智能的教学工具,以及提升师生的认知与协作能力等。在此基础上,通过教学要素的跨时空重组、虚实世界的深度融合、低延迟的远程操控等途径,"5G+AI"技术场域将进一步促进教育教学向着智能化、泛在化、个性化的方向发展。与此同时,为确保5G与AI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有效应用和长远发展,人们还需要在技术实现、应用推广与科技伦理等方面厘清并解决相关问题。
引用
收藏
页码:44 / 52
页数:9
相关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