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AI”技术场域中的教学形态创新及关键问题分析

被引:41
作者
赵瑞斌 [1 ]
杨现民 [1 ]
张燕玲 [2 ]
刘彩霞 [3 ]
机构
[1] 江苏师范大学智慧教育学院
[2] 滁州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
[3]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
关键词
5G+AI; 信息生态; 教学形态; 智能教学工具; 泛在学习空间; 虚拟仿真教学;
D O I
10.15881/j.cnki.cn33-1304/g4.2021.02.005
中图分类号
G434 [计算机化教学]; TP18 [人工智能理论]; TN929.5 [移动通信];
学科分类号
040110 ; 081104 ; 0812 ; 0835 ; 1405 ; 080402 ; 080904 ; 0810 ; 081001 ;
摘要
通过革新信息的感知、传输、处理与应用模式,5G与AI技术将重新定义"人—机—物"的时空组织形态与感知交互模态。一方面,高带宽、低延迟、泛连接的5G网络能够有效激活虚拟现实、无线传感等技术,从而为实现全面感知、虚实融合以及远程操控奠定基础;另一方面,5G与AI技术的融合,可进一步实现"人—机—物"的智联智通与深度交融。对教育教学而言,"5G+AI"技术场域将首先推动各教学要素的创新,包括激活高清、动态、三维的学习资源,构建泛在、智联的学习空间,催生便携、智能的教学工具,以及提升师生的认知与协作能力等。在此基础上,通过教学要素的跨时空重组、虚实世界的深度融合、低延迟的远程操控等途径,"5G+AI"技术场域将进一步促进教育教学向着智能化、泛在化、个性化的方向发展。与此同时,为确保5G与AI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有效应用和长远发展,人们还需要在技术实现、应用推广与科技伦理等方面厘清并解决相关问题。
引用
收藏
页码:44 / 52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21 条
[1]   5G时代教育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 [J].
庄榕霞 ;
杨俊锋 ;
黄荣怀 .
中国电化教育, 2020, (12) :1-8
[2]   基于5G的智慧校园专网建设 [J].
余胜泉 ;
陈璠 ;
李晟 .
开放教育研究, 2020, 26 (05) :51-59
[3]   “5G+智慧教育”视域下的教师支持服务模式构建与行动路径研究 [J].
杨琴 ;
蒋志辉 ;
何向阳 ;
余剑波 .
远程教育杂志, 2020, 38 (01) :87-94
[4]   5G时代的在线协作学习形态:特征与模式 [J].
李海峰 ;
王炜 .
中国电化教育, 2019, (09) :31-37+47
[5]   5G新媒体三大应用场景的入口构建与特征 [J].
卢迪 ;
邱子欣 .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9, 41 (07) :7-12
[6]   人工智能支持智慧学习的方向与途径 [J].
钟绍春 .
中国电化教育, 2019, (07) :8-13
[7]   AI+5G视域下智适应学习平台的内涵、功能与实现路径——基于智能化无缝式学习环境理念的构建 [J].
卢文辉 .
远程教育杂志, 2019, 37 (03) :38-46
[8]   5G+智能技术:构筑“智能+”时代的智能教育新生态系统 [J].
兰国帅 ;
郭倩 ;
魏家财 ;
杨喜玲 ;
于亚萌 ;
陈静静 .
远程教育杂志, 2019, 37 (03) :3-16
[9]   5G时代的教育场景要素变革与应对之策 [J].
袁磊 ;
张艳丽 ;
罗刚 .
远程教育杂志, 2019, 37 (03) :27-37
[10]   5G之教育应用:内涵探解与场景创新——兼论新兴信息技术优化育人生态的新思考 [J].
赵兴龙 ;
许林 ;
李雅瑄 .
中国电化教育, 2019, (04) :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