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6 条
对甘肃舟曲特大泥石流灾害的初步认识
被引:76
|作者:
胡凯衡
[1
,2
]
葛永刚
[1
,2
]
崔鹏
[1
,2
]
郭晓军
[1
,2
]
杨伟
[1
,2
,3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山地灾害与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
[2]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3]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来源:
关键词:
舟曲;
三眼峪;
泥石流成因;
减灾对策;
D O I:
10.16089/j.cnki.1008-2786.2010.05.012
中图分类号:
P642.23 [泥石流];
学科分类号:
0837 ;
摘要:
2010-08-07T23:00左右,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县城北面的罗家峪、三眼峪流域突降强暴雨,引发了特大泥石流灾害。泥石流将沿途村庄和城区夷为平地,摧毁了沿途的楼房民居,毁坏了大量的农田。泥石流还冲进白龙江形成堰塞湖,将半个舟曲县城淹在水中。此次泥石流流速快、流量大、规模超大,发生于半夜,且表现为山洪-泥石流-堰塞湖灾害链形式,因而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截止08-15,共造成4496户、20227人受灾,水毁农田约95hm2、房屋5508间,1248人遇难,496人失踪,是建国以来我国损失最严重的泥石流灾害。现场调查与遥感图像分析表明,舟曲泥石流是局部强降雨作用下发生的百年一遇的水力型特大泥石流灾害。三眼峪、罗家峪泥石流总方量约220×104m3。沟内储存的大量的崩塌、滑坡体及坡积物、残积物为泥石流提供了丰富的固体物质。形成区陡峭的地形以及沟道内堆石坝、拦沙坝形成的陡坎级联堵溃效应,加大了泥石流的流速、流量与破坏力。在分析本次泥石流的背景条件、灾害成因、特征以及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减灾对策。
引用
收藏
页码:628 / 634
页数:7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