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我国区域性高温过程特征及异常大气环流成因分析

被引:33
|
作者
王国复
叶殿秀
张颖娴
黄大鹏
侯威
机构
[1]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
关键词
区域性高温过程; 2017年夏季; 形成机理;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23 [大气温度]; P434 [大气环流];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基于区域性高温过程综合强度指数,利用1961年1月—2017年8月全国2452个气象站的日最高气温和2017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2017年我国区域性高温过程的特征,并探讨2017年夏季我国第2次区域性高温事件的形成机理。2017年我国区域性高温过程呈现强度强、日数长、覆盖范围大的特点。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我国单次区域性高温过程最大影响范围呈极明显扩大趋势。2017年7月上中旬,强大的大陆高压控制我国北方地区,进而造成了这次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的高温事件。7月下旬,我国广大南方地区处于副热带高压脊的控制下,强大的下沉气流和反气旋环流,使得大气层更加稳定,最终导致高温天气的形成。
引用
收藏
页码:341 / 349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9 条
  • [1] 2013年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高温事件的环流特征及成因
    夏扬
    徐海明
    [J]. 气象科学, 2017, 37 (01) : 60 - 69
  • [2] 1960~2011年江淮地区夏季极端高温日数的特征及成因分析
    李纵横
    李崇银
    宋洁
    谭言科
    黎鑫
    [J]. 气候与环境研究, 2015, 20 (05) : 511 - 522
  • [3] 1960—2008年京津冀地区夏季高温日数的变化趋势分析
    施洪波
    [J]. 气象, 2011, 37 (10) : 1277 - 1282
  • [4] 我国极端高温事件的年代际变化及其与大气环流的联系
    孙建奇
    王会军
    袁薇
    [J]. 气候与环境研究, 2011, 16 (02) : 199 - 208
  • [5] 中国夏季高温日数时空变化及其环流背景
    雷杨娜
    龚道溢
    张自银
    郭栋
    何学兆
    [J]. 地理研究, 2009, 28 (03) : 653 - 662
  • [6] 中国夏季高温与北极海冰的联系特征
    方茸
    杨修群
    [J]. 气象, 2009, 35 (03) : 81 - 86
  • [7] 2007年7月广东大范围持续高温诊断分析
    刘燕
    程正泉
    蔡安安
    叶萌
    [J]. 气象科技, 2008, (06) : 734 - 739
  • [8] 华北地区夏季高温闷热天气特征的分析
    卫捷
    孙建华
    [J]. 气候与环境研究, 2007, (03) : 453 - 463
  • [9] 北京城市夏季高温高湿天气过程分析及动力识别[J]. 高守亭,周玉淑,雷霆,孙建华.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5(S1)
  • [10] 2003年夏季长江中下游地区异常高温的分析
    彭海燕
    周曾奎
    赵永玲
    魏建苏
    杨秋明
    [J]. 气象科学, 2005, (04) : 4355 - 4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