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灾后住房重建难题及救助体制的创新

被引:7
作者
何进平
机构
[1]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研究杂志社
关键词
汶川地震; 灾后住房重建; 救助体制; 住房重建方式创新;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632.5 [救灾];
学科分类号
0837 ;
摘要
汶川地震对受灾群众造成的最大的直接财产损失是住房毁损。汶川地震的一个社会背景是我国住房私有产权制度已建立,这与此前的重大自然灾害有所不同。因此,灾后住房重建是首要问题,永久性产权住房重建,对受灾群众和社会发展的意义,不仅仅是财产性的。住房重建面临的诸多难题,集中于如何解决购房建房资金和如何处理毁损房屋所形成的债务,可以归结为三点:一是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社会资源支持受灾群众进行住房重建;二是如何在住房重建中公平对待受灾群众;三是如何在最大限度的援建中不损害公共利益和社会其他主体利益。难题的背后,是契约安全与契约公平的冲突。借鉴台湾"921"地震灾后重建经验,住房重建的创新方式主要是对口支援、民间援助、住房联建、先提供购房资金再办理抵押。
引用
收藏
页码:60 / 66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4 条
[1]  
美国住房政策.[M].(美) 施瓦兹 (Schwartz;A.) ; 著.中信出版社.2008,
[2]  
中国救灾制度研究.[M].孙绍骋著;.商务印书馆.2004,
[3]   和谐社会与制度协调 [J].
鲁鹏 ;
董冰 .
贵州社会科学, 2007, (10) :14-16
[4]   二元农地产权:农民失地问题的解构与前瞻 [J].
陈朋 ;
郭为力 .
贵州社会科学, 2006, (06) :1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