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缺血性中风发病机理的探讨

被引:56
|
作者
张鹤年
王敏
顾建英
机构
[1] 不详
[2] 上海市利群医院
[3] 不详
[4] 不详
关键词
缺血性中风; 补阳还五汤; 血浆粘度; 血球压积; 补阳还伍汤; 活血祛瘀剂; 中风先兆; 全血比粘度; 红细胞电泳; 血液流变学; 血液动力学; 全血粘度; 气虚; 虚证; 发病机理;
D O I
10.16305/j.1007-1334.1981.08.005
中图分类号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正> 近二年来,我们收治了152例中风病人,其中103例系缺血性中风,占67.7%。现对缺血性中风的发病机理及防治问题作一些探讨。一、历代文献对缺血性中风病机的论述早在汉代,《金匮要略》将中风分为中经、中络、中腑、中脏;唐代《千金方》将中风分为四类:一是偏枯,二是风痱,三是风懿,四是风痹。元代《医经溯洄集》将中风分为真中风与类中风。缺血性中风多属于上述中经、中络、中风及偏枯、风痱等类中风范畴。关于中风的发病机理,在金、元以前,多数医家以“内虚邪中”立论。如《诸病源候论·中风候》篇记载:“中风者风气中于人也。”从金、元以后刘河间、李东
引用
收藏
页码:8 / 9+20 +20
页数:3
相关论文
empty
未找到相关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