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互联网时代诽谤罪的公诉范围

被引:17
作者
金鸿浩
机构
[1] 清华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
诽谤罪; 公诉权; 告诉乃论; 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
D O I
10.15984/j.cnki.1005-9512.2021.03.012
中图分类号
D924.3 [分则]; D925.2 [刑事诉讼法];
学科分类号
030104 ; 030106 ;
摘要
我国刑法对诽谤罪采取自诉为主、公诉为补充的双轨制模式。由于刑法但书"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公诉依据具有模糊性,同时司法解释本身缺乏解释力和可操作性,存在同义解释、近义解释等问题,加剧了公诉诽谤罪和其他罪名之间的冲突和竞合,特别是当被害人为地方领导干部时,诽谤罪的公诉权在实务中存在被滥用风险,部分限制公诉权的要件在实务中被淡化甚至忽略。从相对狭义的角度看,"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只有在行为人对侵犯个体法益具备主观故意,但对侵犯社会法益或国家法益不具备主观故意(或无法证明其具备故意)的情形下,才有其独特的法律适用价值并不与刑法其他罪名相冲突。为妥善处理和平衡诽谤犯罪中惩治犯罪和保障人权的关系,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内外部变化,建议通过修改我国刑法,将诽谤罪区分为情节不严重、情节严重、情节特别严重的三种形态,为充分保障宪法权利,情节不严重的不作为犯罪处罚;为充分保障自诉权,情节严重的为绝对告诉乃论;为依法惩治犯罪,对符合特定形式要件和实质要件,情节特别严重的诽谤犯罪可以依法公诉,以维护网络信息秩序。
引用
收藏
页码:149 / 161
页数:13
相关论文
共 17 条
[2]   网络诽谤行为的刑法边界——兼评“两高”有关司法解释 [J].
张道许 .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02) :83-89
[5]   论网络诽谤行为的刑法规制 [J].
李淑娟 .
学习论坛, 2013, 29 (07) :74-77
[6]   惩治网络诽谤的三个刑法问题 [J].
曲新久 .
人民检察, 2013, (09) :6-11
[7]   诽谤、舆论监督权与宪法第41条的规范意旨 [J].
石毕凡 .
浙江社会科学, 2013, (04) :79-85+152+157
[9]   中国大陆“诽官案”实证研究 [J].
高中 .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25 (04) :143-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