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术期刊
论文检测
AIGC检测
热点
更多
数据
当代中国外交中意识形态建设与国际话语权建构——基于中国外交话语分析视角
被引:31
作者
:
陈以定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安徽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
陈以定
机构
:
[1]
安徽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
来源
:
学术界
|
2012年
/ 07期
关键词
:
外交话语;
意识形态;
国际话语权;
D O I
:
暂无
中图分类号
:
D820 [方针、政策及其阐述];
学科分类号
:
030207 ;
摘要
:
外交话语不仅是外交实践的工具也是外交中意识形态的载体,而国际话语权也是通过外交话语加以建构的,外交话语之所以能产生国际话语权,很大程度上在于它所蕴涵的意识形态在国际上被广泛认同。从中国外交话语变迁来看,60多年来,中国外交中意识形态经由了从革命型意识形态到发展型意识形态的深刻转型。从中国外交话语特点来看,当代中国外交中和谐型意识形态建设的方向是扬弃阶级性与体现人民性、包容多样性与富有批判性、保持民族性与赋有国际性。从中国外交话语传播来看,当代中国国际话语权建构的主要任务是构建中国外交话语体系、推进理论研究、拓展话语平台和创新话语表达方式。
引用
收藏
页码:79 / 87+272 +272-275
页数:13
相关论文
共 8 条
[1]
日常生活化的意识形态与新中国流行语的变迁
[J].
吴学琴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安徽大学政治学系
吴学琴
.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10,
(03)
:75
-83
[2]
论国际话语权与中国拓展国际话语权的新思路
[J].
梁凯音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梁凯音
.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2009,
(03)
:110
-113
[3]
中国拓展国际话语权的思考
[J].
梁凯音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国际政治系
梁凯音
.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2009,
13
(03)
:109
-112
[4]
当代中国意识形态转型的历程与观念——由我国私营企业主阶层兴起引发的思考
[J].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胡海波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赵德江
.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
2008,
(06)
:5
-14+155
[5]
“和谐世界”与中国“新外交”
[J].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袁鹏
.
现代国际关系,
2007,
(04)
:1
-8
[6]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国际关系理论?
[J].
李滨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南京大学政治与行政管理学系
李滨
.
世界经济与政治,
2005,
(05)
:37
-44+5
[7]
从国际主义到新国际主义.[M].郭树勇; 著.时事出版社.2006,
[8]
意识形态论.[M].俞吾金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
1
→
共 8 条
[1]
日常生活化的意识形态与新中国流行语的变迁
[J].
吴学琴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安徽大学政治学系
吴学琴
.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10,
(03)
:75
-83
[2]
论国际话语权与中国拓展国际话语权的新思路
[J].
梁凯音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梁凯音
.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2009,
(03)
:110
-113
[3]
中国拓展国际话语权的思考
[J].
梁凯音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国际政治系
梁凯音
.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2009,
13
(03)
:109
-112
[4]
当代中国意识形态转型的历程与观念——由我国私营企业主阶层兴起引发的思考
[J].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胡海波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赵德江
.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
2008,
(06)
:5
-14+155
[5]
“和谐世界”与中国“新外交”
[J].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袁鹏
.
现代国际关系,
2007,
(04)
:1
-8
[6]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国际关系理论?
[J].
李滨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南京大学政治与行政管理学系
李滨
.
世界经济与政治,
2005,
(05)
:37
-44+5
[7]
从国际主义到新国际主义.[M].郭树勇; 著.时事出版社.2006,
[8]
意识形态论.[M].俞吾金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