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均生态足迹与生物承载力变化的EMD分析及情景预测

被引:31
作者
陈成忠
林振山
机构
[1] 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2] 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江苏南京临沂师范学院环境与旅游学院
[3] 山东临沂
关键词
生态足迹; 生物承载力; 经验模态分解; 动力学模型; 非线性预测;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X22 [环境与发展];
学科分类号
083001 ;
摘要
利用经验模态分解(EMD)方法分解并提取1961~2001年中国人均生态足迹与生物承载力变化的波动周期,建立具有周期性波动的非线性动力学预测模型,提出未来50a中国人均生态足迹和生物承载力变化的3种预测情景。结果表明:(1)40a来,中国人均生态足迹在波动中不断增加,具有明显的3.5a和8a两个波动周期;中国人均生物承载力在波动中不断减少,具有明显的2.7a和28a两个周期。(2)若一切照旧,即未来50a中国人均生态足迹与生物承载力保持过去40a的年均变化率不变,则人均生态足迹会持续上升,2050年达到3.391g.hm2;人均生物承载力持续下降,2050年降为0.490g.hm2;而人均生态赤字急剧拉大,2050年为3.024g.hm2,可持续发展形势非常严峻。(3)若缓慢变化,即未来20a中国人均生态足迹保持年均增长率1.195%、人均生物承载力年均减少率0.614%不变,则2025年人均生态足迹为1.849g.hm2、人均生物承载力为0.860g.hm2、人均赤字0.989g.hm2。(4)若人均生态足迹快速减少,即2025~2050年中国人均生态足迹年均减少率为0.996%、人均生物承载力年均减少率为0.614%不变,则2050年人均生态足迹为1.381g.hm2、人均生物承载力0.739g.hm2、人均生态赤字0.641g.hm2,但这需要中国经济发展和技术水平的极大提高、能源消费结构的多元化、居民消费意识和消费模式的快速转变、人民生活质量的极大改善。这样,中国的生态发展才有助于实现全球水平的生态可持续发展,在促进世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引用
收藏
页码:5291 / 5299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7 条
[1]   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非线性动力学分析 [J].
陈成忠 ;
林振山 ;
陈玲玲 .
生态学报, 2006, (11) :3812-3816
[2]   基于EMD的洪涝灾害成灾面积波动的多时间尺度分析 [J].
张明阳 ;
王克林 ;
刘会玉 ;
林振山 .
中国农业气象, 2005, (04) :18-21+26
[3]   生态足迹与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 [J].
毛锋 ;
宾国澍 ;
肖劲松 .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5, (05) :42-47
[4]   中国经济发展与生态足迹的关系研究 [J].
刘建兴 ;
顾晓薇 ;
李广军 ;
王青 ;
刘浩 .
资源科学, 2005, (05) :33-39
[5]   基于EMD的我国粮食产量波动及其成因多尺度分析 [J].
刘会玉 ;
林振山 ;
张明阳 .
自然资源学报, 2005, (05) :745-751
[6]   基于非线性时间序列分析经验模态分解和小波分解异同性的研究 [J].
龚志强 ;
邹明玮 ;
高新全 ;
董文杰 .
物理学报, 2005, (08) :3947-3957
[8]   可持续性评价的ImPACTS等式 [J].
徐中民 ;
程国栋 ;
邱国玉 .
地理学报, 2005, (02) :198-208
[9]   中国历年生态足迹计算与发展可持续性评估 [J].
刘宇辉 ;
彭希哲 .
生态学报, 2004, (10) :2257-2262
[10]   近四百年北半球气温变化的分析:EMD方法的应用 [J].
林振山 ;
汪曙光 .
热带气象学报, 2004, (01) :9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