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意概念的再定位——中国语境下“盖然性说”的展开

被引:16
作者
李世阳
机构
[1] 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
关键词
故意; 盖然性; 主观归属; 客观归属;
D O I
10.15984/j.cnki.1005-9512.2018.10.011
中图分类号
D924.3 [分则];
学科分类号
030104 ;
摘要
故意的认定仅仅需要考虑认识因素,并不需要考虑意志因素,意志因素以认识因素的具备为基础,并由认识因素推定,其本身只是一种量刑情节。故意的认识对象是实行行为、结果、因果关系等客观构成要件要素,认识程度需要达到具体的预见可能性,即认识到了实行行为侵犯法益的危险性以及因果关系的基本部分,过失犯仅需要具备抽象的预见可能性,可以从这一角度出发区分故意与过失。在故意的认定上,行为本身的危险性、行为导致结果发生的可能性、行为人认识到危险及结果发生的盖然性这三点组成了基本的判断结构。
引用
收藏
页码:124 / 140
页数:17
相关论文
共 15 条
[1]   基于类型思维的刑法解释的实践功能 [J].
杜宇 .
中外法学, 2016, 28 (05) :1234-1261
[2]   具体的打击错误:从故意认定到故意归责 [J].
欧阳本祺 .
法学研究, 2015, 37 (05) :105-122
[3]   打击错误与故意归责的实现 [J].
柏浪涛 .
中外法学, 2015, 27 (04) :1068-1084
[4]   论具体的打击错误 [J].
刘明祥 .
中外法学, 2014, 26 (02) :376-392
[5]   间接故意不明时的过失推定 [J].
冯亚东 ;
叶睿 .
法学, 2013, (04) :143-149
[6]   论表面的构成要件要素 [J].
张明楷 .
中国法学, 2009, (02) :92-103
[7]   复合罪过形式探析——刑法理论对现行刑法内含的新法律现象之解读 [J].
储槐植 ;
杨书文 .
法学研究, 1999, (01) :49-56
[8]  
刑法学[M]. 法律出版社 , 张明楷, 2016
[9]  
刑法总论教科书[M]. 北京大学出版社 , 金霍伊泽尔, 2015
[10]  
德国刑法教科书[M]. 中国方正出版社 , 徐久生,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