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论引导的学理解读:元理由、概念及其系统特征

被引:6
作者
董子铭
机构
[1] 四川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关键词
舆论引导; 元理由; 动态平衡;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G206 [传播理论];
学科分类号
050302 ;
摘要
舆论引导作为独立概念已成为中国舆论思想的核心与关键,但同时也面临着"舆论是否应被引导"的研究困境。舆论引导的元理由可以从"舆论本体"与"媒介体制"两个层面来论证,辩证地看待舆论本体的作用与局限,在舆论难以通过自洽性实现其合目的发展及舆论系统功能优化之时,以集体主义价值观为导向,可以维持、协调和促进舆论的良性运行。这既为舆论引导的存在提供了必要性与合理性,也为其明确了实践边界与规制空间。运用系统论观点重新界定舆论引导,可以宏观把握舆论引导作为动态平衡的开放系统的运行特征,即不同的舆论在相互碰撞融合中彼此转化、有序包容,用制度与过程的引导替代内容与效果的引导以促进舆论的整体涌现性(社会促进或修正功能)的发挥。
引用
收藏
页码:84 / 91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8 条
[1]  
古今中外争鸣集粹[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王东等 主编, 1995
[2]  
舆论学[M].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 陈力丹著, 1999
[3]  
马克思主义新闻学词典[M].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 陈力丹著, 2002
[4]   舆论引导的社区化路径探析 [J].
肖尧中 .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3, 34 (04) :159-162
[5]   社交媒体的形成与公民新闻的传播 [J].
彭涛 .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40 (02) :156-162
[6]   媒介生态转型中“公众舆论”的理论进路 [J].
安珊珊 .
新闻界, 2012, (15) :39-44
[7]  
基础舆论学[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刘建明著, 1988
[8]   “蝴蝶效应”与网络舆论引导 [J].
关梅 .
新闻界, 2012, (03) :54-57
[9]   对舆论引导主体引导能力的多维观照 [J].
丁和根 .
当代传播, 2009, (03) :9-12
[10]  
系统科学原理[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苗东升编著, 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