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化”的反思与“社会团结”的可能性

被引:21
作者
贺来
机构
[1] 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
关键词
个体化; 社会团结; 个体主义意识形态; 互依性社会关系;
D O I
10.14167/j.zjss.2021.09.013
中图分类号
C912.3 [社会关系、社会约制];
学科分类号
1407 ;
摘要
"个体化"是现代社会的根本特征和基本趋势。在"个体化"的现代社会,"社会团结"何以成为可能,已越来越凸显为一个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挑战。"个体化"一方面把个人从对人的依赖关系中解放出来,使其获得前所未有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这是现代社会的重大成就,但另一方面,它又使人与人的结合,即社会团结面临着重大的挑战。要推动"社会团结"的重建,一个重要理论前提是超越抽象的自由主义和共同体主义所代表的两极对立的立场,探求在差异性中实现统一性。而其中,超越"个体主义"意识形态,生成"互依性社会关系",对于"社会团结"的重建具有特殊重要的现实意义。
引用
收藏
页码:101 / 107+158 +158-159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论个体主义.[M].迪蒙.译林出版社.2014,
[2]  
个体化.[M].(德) 贝克; 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3]  
马克思的社会本体论.[M].(美) 古尔德; 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4]  
自由.[M].(英)泽格蒙特·鲍曼(ZygmuntBauman)著;杨光;蒋焕新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
[5]  
个体的社会.[M].(德)诺贝特·埃利亚斯(NorbertElias)著;翟三江;陆兴华译;.译林出版社.2003,
[6]  
反自由主义剖析.[M].(美)斯蒂芬·霍尔姆斯(StephenHolmes)著;曦中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7]  
共同体与社会.[M].(德)斐迪南·滕尼斯(FerdinandTonnies)著;林荣远译;.商务印书馆.1999,
[8]  
面向思的事情.[M].(德)海德格尔(MartinHeidegger)著;陈小文;孙周兴译;.商务印书馆.1999,
[9]  
学术与政治.[M].(德)马克斯·韦伯(MaxWeber)著;冯克利译;.三联书店.1998,
[10]  
法哲学原理.[M].(德)黑格尔;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