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地制度变革的路径、空间与界限——“赋权—限权”下行动互构的视角

被引:47
作者
吴毅 [1 ]
陈颀 [2 ]
机构
[1] 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系暨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
[2] 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
关键词
农地制度; 赋权-限权; 中央政府; 地方-基层政府; 农民行动互构;
D O I
10.19934/j.cnki.shxyj.2015.05.004
中图分类号
F301.1 [土地制度];
学科分类号
082802 ; 1204 ; 120405 ;
摘要
本文从"赋权—限权"框架下中国农地制度相关主体行动互构的视角,系统考察改革以来在农地的经营、管理和征收改革中所形成的中央、农民和地方关系。研究发现,具有赋权—限权特性的改革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内含自身的悖论,即赋权与限权的对冲以及由此而来的中央、农民与地方—基层政府在赋权—限权上的需求错位:中央既通过不断强化农地承包经营权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又坚持农地的集体所有制限定农民的权利边界;既向地方赋权让利以调动积极性,又控制后者借地谋利的冲动;农民既利用赋权扩张利益,构成对限权的冲击,又借助限权维系村内土地平权机制,形成对赋权的约制;地方—基层政府则借中央对地方的赋权与对农民的限权经营土地,不仅压缩农民的土地发展权益,还构成对中央宏观土地管理的冲击,从而导致三方在赋权与限权需求上的相互消解甚至抵牾。这一由对冲的结构引致的复杂的行动互构,实际上成为形塑整个改革路径、空间与界限的重要机制,并继续影响下一步改革的选择。
引用
收藏
页码:36 / 62+243 +243
页数:28
相关论文
共 41 条
[1]   严控与激励并存:土地增减挂钩的政策脉络及地方实施 [J].
谭明智 .
中国社会科学, 2014, (07) :125-142+207
[2]   边界模糊的灰色博弈与征地冲突的治理困境 [J].
祝天智 .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2014, (02) :97-108
[3]   我国土地城市化与人口城市化的匹配状况 [J].
谭术魁 ;
宋海朋 .
城市问题, 2013, (11) :2-6
[4]   中国的土地管理出了什么问题 [J].
程雪阳 .
甘肃行政学院学报, 2013, (03) :108-122+126
[5]  
贵州湄潭实行“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24年的效果与启示[J]. 刘守英,邵夏珍.中国乡村发现. 2012(04)
[6]   土地增减挂钩及其发展主义逻辑 [J].
叶敬忠 ;
孟英华 .
农业经济问题, 2012, 33 (10) :43-50+111
[7]   制造同意:基层政府怎样吸纳民众的抗争 [J].
张永宏 ;
李静君 .
开放时代, 2012, (07) :5-25
[9]   经济波动、财税体制变迁与土地资源资本化——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三次圈地”相关问题的实证分析 [J].
杨帅 ;
温铁军 .
管理世界, 2010, (04) :32-41+187
[10]   农村土地的政治学 [J].
贺雪峰 .
学习与探索, 2010, (02) :7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