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安新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可行性分析

被引:10
作者
王娟娟
机构
[1] 兰州财经大学
关键词
京津冀协同发展; 雄安新区; 地缘经济关系; 区域经济; 系统动力模型;
D O I
10.14089/j.cnki.cn11-3664/f.2019.04.003
中图分类号
F127 [地方经济];
学科分类号
0202 ; 020202 ;
摘要
以京津冀协同发展为研究对象,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探讨雄安新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可行性,得出如下结论:第一,客观看待京津冀三地同源文化背景下的文化差异、超过合理区间的经济势差、依然量化考核三地年度发展成果对协同发展的影响。第二,将"三地三方"视为协同对象,有利于京津冀以多中心城市体系进入世界级城市群行列,且从源头上避免将北京与其他城市的不平等关系扩大至京津冀地区及其他地区。第三,不能忽略京津冀和雄安新区原有的地缘经济关系,应依靠更广范围的区域资源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建设雄安新区。第四,以一个独立的区域单元标准规划雄安新区的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确立唯一建设主导主体,彻底解决多头主体管理低效的问题,使雄安新区成为自身建设的关键参与者。第五,处理好"两个雄安新区"的关系,使雄安新区成为缩小京冀差距与河北内部差距的引擎;第六,雄安新区是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措施之一,不是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唯一措施;雄安新区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组成部分,随着战略的实施和推进,潜在问题和新问题会显现,相应的举措会继续出台。第七,当前雄安新区的七大政策有助于强化三地功能定位,雄安新区能够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但是作用程度有限且差异较大,在实践中需要大幅提升雄安新区相关政策措施的操作性和针对性,同时也要看到,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落实需要多措并举,共同发力。
引用
收藏
页码:20 / 32
页数:13
相关论文
共 18 条
[1]   收入越高居留意愿越强吗?——基于京津冀流动人口调查数据的研究 [J].
艾小青 ;
陈连磊 ;
冯虹 .
华东经济管理, 2019, 33 (02) :79-86
[2]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新逻辑:地方品质驱动型发展 [J].
杨开忠 .
经济与管理, 2019, (01) :1-3
[3]   京津冀区域空间结构优化策略研究 [J].
李国平 ;
宋昌耀 .
河北学刊, 2019, 39 (01) :137-145
[4]   京津冀劳动力供给及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下的需求研究 [J].
王金营 ;
唐天思 .
人口与经济, 2018, (06) :1-11
[5]   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动力来源与激励机制 [J].
刘戒骄 .
区域经济评论, 2018, (06) :22-28
[6]   中国农村居民生活质量评价 [J].
刘双艳 ;
张晓林 .
经济问题, 2018, (10) :90-93
[7]   产业结构视角下京津冀都市圈经济差异测度 [J].
安景文 ;
李松林 ;
梁志霞 ;
柳霞 .
城市问题, 2018, (09) :48-54
[8]   雄安新区与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的互联共生 [J].
郭园庚 .
河北学刊, 2018, 38 (04) :221-226
[9]   京津冀产业转移要处理好五对关系 [J].
王大树 ;
金希娜 ;
郑明堃 .
新视野, 2018, (03) :61-66
[10]   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雄安新区发展思路研究 [J].
高卷 .
经济与管理评论, 2017, 33 (06) :13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