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东北侧雹云单体最大垂直累积液态含水量的演变特征及其在降雹定时判断中的应用

被引:15
|
作者
刘治国 [1 ]
俞小鼎 [2 ]
陶健红 [1 ]
杨建才 [1 ]
梁海河 [3 ]
王勇 [1 ]
机构
[1] 兰州中心气象台甘肃省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实验室
[2] 中国气象局培训中心
[3] 中国气象局大气探测技术中心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北侧; 雹云单体; 垂直累积; 液态含水量; 变化率; 降雹时间;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58.121.2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以3D-Barnes方案插值的新一代天气雷达反射率因子等高平面资料,用垂直累积液态含水量(Vertically Integrated Liquid WaterContent,简称:VIL)的理论模式计算雹云单体在演变过程中的VIL、用MAX函数逐个提取最大VIL(简称;VIL-max),采用统计和分段函数处理技术,对2004—2005年5—8月青藏高原东北侧的16个雹云单体的VILmax的演变特征及其与地面降雹的时间关系进行详细分析。结果表明,(1)雹云单体出现降雹时所需的VILmax存在明显的时空差异,但同一雹云单体在演变过程中其VILmax均存在"爆发式增长"和"爆发式降低"现象;(2)雹云单体在首次降雹前4个资料时间间隔(22min)内其VILmax将出现2次"爆发式增长"现象,出现第1次"爆发式增长"现象时地面不会降雹,维持1—2个资料时间间隔(5—11min)后出现第2次"爆发式增长"现象时地面开始降雹;同一雹云单体再次降雹时没有第1次"爆发式增长"现象,出现"爆发式降低"现象时地面降雹停止;(3)通过个例总结并定义的雹云单体最大垂直累积液态含水量变化率(简称:GVILmax)的"正(负)峰"现象与VILmax的"爆发式增长(降低)"现象所对应的时间完全吻合,且利用GVILmax"正(负)峰"现象识别雹云单体"爆发式增长(降低)"现象具有明显的指示意义;根据雹云单体GVILmax"正(负)峰"现象与地面降雹的时间关系建立的经验公式计算降雹的时间误差在1个资料时间间隔(5—6min)内。
引用
收藏
页码:609 / 620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15 条
  • [1] 一次飑线过程的动力和微物理结构及滴谱变化对降水估测的影响研究
    刘黎平
    牟容
    许小永
    胡志群
    [J]. 气象学报, 2007, (04) : 601 - 611
  • [2] 弱窄带回波在分析和预报强对流天气中的应用
    漆梁波
    陈春红
    刘强军
    [J]. 气象学报, 2006, (01) : 112 - 120
  • [3] VIL中心区自动识别、跟踪和临近预报
    梁明珠
    胡志群
    夏文梅
    汤达章
    马玉岩
    [J].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2005, (02) : 205 - 212
  • [4] 一次冰雹风暴的CINRAD/SA产品分析
    朱君鉴
    刁秀广
    黄秀韶
    不详
    [J]. 应用气象学报 , 2004, (05) : 579 - 589
  • [5] 一次典型超级单体风暴的多普勒天气雷达观测分析
    郑媛媛
    俞小鼎
    方翀
    鲍文中
    谢亦峰
    周昆
    陆大春
    刘勇
    [J]. 气象学报, 2004, (03) : 317 - 328
  • [6] 多普勒雷达资料格点化方案的比较研究
    杨毅
    邱崇践
    [J]. 干旱气象, 2004, (02) : 6 - 10
  • [7] 青藏高原强对流雷暴云分布特征
    张鸿发
    郭三刚
    张义军
    程国栋
    石运强
    普布卓玛
    侯正俊
    [J]. 高原气象, 2003, (06) : 558 - 564
  • [8] 旬邑地区冰雹云的早期识别及数值模拟
    肖辉
    吴玉霞
    胡朝霞
    李宏宇
    雷恒池
    洪延超
    黄美元
    樊鹏
    梁谷
    屈铁木
    [J]. 高原气象, 2002, (02) : 159 - 166
  • [9] 平凉冰雹云回波特征分析
    张鸿发
    左洪超
    郄秀书
    郭三刚
    [J]. 气象学报, 2002, (01) : 110 - 115
  • [10] 数字化天气雷达回波资料在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中的处理应用
    迟竹萍
    张苏平
    冯桂力
    陈金敏
    [J].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 2001, (02) : 119 - 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