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遗产化与当下的中华文明复兴——兼谈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有关问题

被引:18
作者
曹兵武
机构
[1]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
关键词
中国大运河; 漕运; 遗产化;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 中华文明复兴;
D O I
10.16600/j.cnki.41-1426/c.2018.04.008
中图分类号
G122 [文化专题研究];
学科分类号
05 ; 0503 ;
摘要
在中国历史上,大运河以航运、防洪、灌溉和生态涵养等功能,成为华夏腹心地带的主动脉。漕运功能终结后的大运河开启了遗产化过程,实现了运河功能与价值的延伸与转化。以列入文物保护单位、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为标志,中国大运河蕴含的突出而普遍的价值开始在更高层面更广泛地被世人关注、研究和弘扬,其保护与活用问题也成为新的时代命题。建设大运河文化带,一是要充分认识运河功能的变与不变;二是要处理好运河本体与其荷载的信息、价值以及人的需求与发展的相互关系,处理好保护与利用、本地需求与外来旅游等关系;三是探索在宏观和微观层次上缔结人与运河的新型关系,形成对运河文化带的全面深刻认识和系统科学定义,将大运河文化带作为国家中东部复兴战略的核心和实现中华文明复兴的地标性工程来建设。
引用
收藏
页码:61 / 66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6 条
[1]   业态-生态-心态——兼谈文化遗产综合性保护利用传承体系与生态文明建设 [J].
曹兵武 .
中国文化遗产, 2015, (02) :58-61
[2]  
中国大运河的历史、文化与未来[J]. 单霁翔.世界遗产. 2014(07)
[3]   试论我国运河的历史变迁 [J].
邹逸麟 .
历史教学问题, 1982, (03) :52-54+57
[4]  
大运河遗产中的工程哲学与工程价值[A]. 张廷皓,于冰.2013年中国水利学会水利史研究会学术年会暨中国大运河水利遗产保护与利用战略论坛论文集[C]. 2013
[5]  
建设大运河文化带:提高站位 深挖内涵[N]. 曹兵武.中国文化报. 2018 (008)
[6]  
袁氏当国[M].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唐德刚著,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