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12年中国省际灰水足迹效率测度与驱动模式分析

被引:66
|
作者
韩琴 [1 ]
孙才志 [1 ]
邹玮 [2 ]
机构
[1] 辽宁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2] 辽宁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关键词
灰水足迹; 驱动效应; 水资源利用效率; 驱动模式; 中国;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TV213.4 [水利资源的管理、保护与改造]; X52 [水体污染及其防治];
学科分类号
0815 ;
摘要
水资源短缺与污染已经严重影响到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提高水资源效率是解决两者的必然选择。在测算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1998-2012年灰水足迹及其效率的基础上,本文基于扩展的Kaya恒等式和LMDI模型定量分析了效率效应、结构效应、经济效应、禀赋效应、开发效应及技术效应对灰水足迹效率的影响,最后利用LSE模型按驱动效应的绝对贡献率将各省份进行了分类。分析结果显示:研究期间中国平均灰水足迹为4814.30亿m3,灰水足迹效率由1998年的16.30元/m3增加到2012年的89.32元/m3,整体上呈现经济发达地区高于落后地区的特征;效率效应、经济效应、开发效应及技术效应对灰水足迹效率的变化起正向驱动效应,结构效应与禀赋效应对灰水足迹效率的变化起负向驱动效应,其中效率效应、经济效应是影响灰水足迹效率变化的最主要因素;中国灰水足迹效率空间驱动类型主要包括双因素支配型(Ⅰ、Ⅱ)、三因素主导型、四因素协同型(Ⅰ、Ⅱ)、五因素联合型等6种类型。研究结果可为水资源利用效率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同时为区域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理论支持。
引用
收藏
页码:1179 / 1191
页数:13
相关论文
共 5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