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地生态系统碳密度格局研究概述

被引:68
作者
吕超群
孙书存
机构
[1] 南京大学生物系
[2] 南京大学生物系 南京
[3] 南京
关键词
碳密度; 陆地生态系统; 空间格局; 影响因子;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Q14 [生态学(生物生态学)];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准确了解陆地生态系统中碳密度的时空格局及其影响因子和作用机制 ,对于估算和预测不同类型生态系统中的植被和土壤的碳存储能力、判定碳汇、制定缓解全球变化的合理政策措施 ,具有重要意义。该文综述了现有研究中发现的世界陆地生态系统碳密度空间分布的地带性规律及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密度格局的独特特点。在全球尺度上 ,植被碳密度分布与植物生物量格局基本一致 ,除北方森林外其余大部分随纬度升高而减小 ;土壤碳密度则随纬度升高而增大。陆地生态系统中北方森林和热带森林的总体碳密度最高 ,不同的是 ,前者的碳主要集中在土壤中 ,而后者则集中在植被中。但在区域尺度上 ,由于气候、地形及人类活动影响 ,这种规律性可能会发生变化甚至不起作用。水热条件、土壤养分、生物多样性、气候和大气CO2 浓度的变化以及土地利用与覆盖变化等是碳密度空间格局形成和发生变化的驱动因子。在某一特定区域 ,它们通过直接或间接提高植被净初级生产力 ,抑制呼吸和分解作用来增加陆地生态系统碳密度。综合分析特定时空条件下各因子对碳存储量的影响是解释碳密度分布现状 ,预测碳密度格局变化的关键 ,但目前的研究对各项驱动因子的作用机制、影响强度及多个因子间的相互作用仍不是很清楚 ,需要加强该方面的研究力度。
引用
收藏
页码:692 / 703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18 条
[1]   环渤海地区土壤有机碳库及其空间分布格局的研究 [J].
刘国华 ;
傅伯杰 ;
吴钢 ;
段桂兰 .
应用生态学报, 2003, (09) :1489-1493
[2]   中国陆地土壤有机碳蓄积量估算误差分析 [J].
王绍强 ;
刘纪远 ;
于贵瑞 .
应用生态学报, 2003, (05) :797-802
[3]   开放式空气CO2浓度增高对水稻产量形成的影响 [J].
黄建晔 ;
杨洪建 ;
董桂春 ;
王余龙 ;
朱建国 ;
杨连新 ;
单玉华 .
应用生态学报, 2002, (10) :1210-1214
[4]   瘠薄红壤中有机物质的分解特征 [J].
李忠佩 ;
林心雄 .
生态学报, 2002, (08) :1224-1230
[5]   CO失汇与北半球中高纬度陆地生态系统的碳汇 [J].
方精云 ;
朴世龙 ;
赵淑清 ;
不详 .
植物生态学报 , 2001, (05) :594-602
[6]   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的植物碳储量和碳密度研究 [J].
王效科 ;
冯宗炜 ;
欧阳志云 .
应用生态学报, 2001, (01) :13-16
[7]   中国土壤有机碳库及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J].
王绍强 ;
周成虎 ;
李克让 ;
朱松丽 ;
黄方红 .
地理学报, 2000, (05) :533-544
[8]   中国陆地土壤有机碳库的估算 [J].
王绍强 ;
周成虎 .
地理研究, 1999, (04) :349-356
[9]   中国陆地自然植被碳量空间分布特征探讨 [J].
王绍强 ;
周成虎 ;
罗承文 .
地理科学进展, 1999, (03) :238-244
[10]   国际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的环境影响研究 [J].
李晓兵 .
地球科学进展, 1999, (04) :8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