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暴雨过程中两次龙卷风事件分析

被引:42
|
作者
张一平 [1 ,2 ]
俞小鼎 [3 ]
吴蓁 [1 ,2 ]
梁俊平 [1 ]
吕林宜 [1 ]
机构
[1] 河南省气象台
[2] 河南省农业气象保障与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
[3] 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培训学院
关键词
β中尺度螺旋雨带; 中气旋; 微型超级单体; 龙卷涡旋特征; 龙卷预警;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58.12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利用新一代多普勒雷达资料、常规观测和NCEP等资料对2010年7月17和19日河南两次龙卷过程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如下:(1)龙卷发生的天气背景是:两次龙卷均发生在副热带高压边缘西南气流影响河南出现区域暴雨和大暴雨过程中,高层为青藏高压脊北侧和高空急流入口区右后侧强辐散区,中低层有低涡、切变线、急流,龙卷发生在地面β中低压气旋的东南象限,距气旋中心约50km处。(2)龙卷发生的环境场特征:对流有效位能大于1000J/kg,大气层结不稳定,K指数大于36℃,发生强龙卷的SWEAT指数在400左右,0—1.5km垂直风矢量切变达15m/s,而抬升凝结高度很低(0—300m)。(3)雷达回波和特征参数分析结果为:两次龙卷均发生在低涡东南侧的β中尺度螺旋雨带上,该回波带强度50dBz左右,顶高9—12km,龙卷是由该回波带中部的微型超级单体产生,垂直剖面上低层有明显的弱回波上升气流区,螺旋雨带中部向东凸起的强降水下沉气流和上升入流交界处是龙卷易出现的关键区域。速度图上,γ中尺度气旋系列先后经历了三维相关切变、中气旋、龙卷涡旋特征的演变过程。中气旋提前于龙卷发生前0.5—1h出现,这对估计和预警龙卷很有意义。中气旋和龙卷涡旋特征参数分析结果是:中气旋和龙卷涡旋特征(TVS)底的高度都在1km以下,TVS底和中气旋底高度相当或略低一些,F2级龙卷底高<0.5km,TVS顶的高度一般在2—4km,中气旋顶高一般2—3km;从最大切变值来看,中气旋最大切变一般在(1.0—4.0)×10-2s-1,TVS最大切变值一般为(2.0—5.0)×10-2s-1,最大切变高度平均出现在0.8—0.9km,F2级龙卷最大切变高度一般在0.5km。就F1和F2两次龙卷过程比较看,F2龙卷特征底和顶的高度都低于F1龙卷,最大切变值F2龙卷比F1龙卷大一倍,出现在低层大的切变更容易造成严重的龙卷灾害。根据局限于低层中气旋和TVS系列性、移动性、持续性的特点明确了区域暴雨中预警龙卷的思路。最后对区域暴雨过程中出现龙卷的原因进行了探讨。
引用
收藏
页码:961 / 973
页数:13
相关论文
共 8 条
  • [1] 强龙卷超级单体风暴特征分析与预警研究
    郑媛媛
    朱红芳
    方翔
    张雪晨
    方翀
    姚晨
    郝莹
    [J]. 高原气象, 2009, (03) : 617 - 625
  • [2] 一次伴随强烈龙卷的强降水超级单体风暴研究
    俞小鼎
    郑媛媛
    廖玉芳
    姚叶青
    方翀
    [J]. 大气科学, 2008, (03) : 508 - 522
  • [3] 两次强龙卷过程的环境背景场和多普勒雷达资料的对比分析
    姚叶青
    俞小鼎
    郝莹
    李劲
    郑媛媛
    [J]. 热带气象学报, 2007, (05) : 483 - 490
  • [4] 安徽一次强烈龙卷的多普勒天气雷达分析
    俞小鼎
    郑媛媛
    张爱民
    姚叶青
    方翀
    [J]. 高原气象, 2006, (05) : 914 - 924
  • [5] 一次台风前部龙卷的多普勒天气雷达分析
    何彩芬
    姚秀萍
    胡春蕾
    全彩峰
    [J]. 应用气象学报 , 2006, (03) : 370 - 375+386
  • [6] 龙卷型强风暴──1995年4月19日洪奇沥龙卷风剖析
    蒋汝庚
    [J]. 应用气象学报, 1997, (04) : 108 - 113
  • [7] 中国龙卷风的若干特征
    魏文秀,赵亚民
    [J]. 气象, 1995, (05) : 36 - 40
  • [8] 多普勒天气雷达原理与业务应用[M]. 气象出版社 , 俞小鼎[等]编著,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