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哈贝马斯“媒介化”公共领域的嬗变

被引:6
作者
解葳 [1 ]
高宪春 [2 ]
机构
[1] 济宁学院
[2] 山东师范大学
关键词
公共领域; 新媒介; 技术; 理性; 娱乐化;
D O I
10.16064/j.cnki.cn34-1003/g0.2011.05.031
中图分类号
G206.2 [传播媒介];
学科分类号
050302 ;
摘要
一种主流媒介的转变会导致社会公众话语结构的改变。文章对不同时期"新媒介"技术对公共领域的影响进行了批判性探讨。从印刷媒介时代被启蒙的大众到电子媒介时代的孤独的人群,再到网络媒介时代夜总会的狂欢者和受幻象蛊惑者,人们沉溺于技术带来的快感,忽略对自身本质的关注,感性的冲动替代了理性的行动,人们丧失了公共领域的理性自我。公共领域被异化的根本原因在于为技术至上论。技术不能替代人性中光辉固有的属性,公共领域的衰落只是技术异化人、降低人的尊严的一个表现。人其为人不是因为技术的发展,而是因为对自身尊严的维护,对他人友善的交流和对自然的崇敬。个体和技术的博弈将决定公共领域中的人是WIKI技术的主人还是仆人。
引用
收藏
页码:154 / 159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9 条
[1]  
做新闻.[M].(美) 塔奇曼; 著.华夏出版社.2008,
[2]  
现代传媒史.[M].(日)佐藤卓己著;诸葛蔚东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  
孤独的人群.[M].(美)大卫·理斯曼(DavidRiesman)等著;王崑;朱虹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4]  
合法化危机.[M].[德]尤尔根·哈贝马斯(JurgenHabermas)著;刘北成;曹卫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5]  
第二媒介时代.[M].(美)马克·波斯特(MarkPoster)著;范静哗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6]  
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德)哈贝马斯(JuergenHabermas)著;曹卫东等译;.学林出版社.1999,
[7]  
法兰克福学派史.[M].(美)马丁·杰伊(MartinJay)著;单世联译;.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
[8]   异化的“去中心”:审视电子乌托邦 [J].
徐翔 .
南京社会科学, 2010, (10) :120-126
[9]   网络时代的多元化公共领域 [J].
罗艳 .
青年记者, 2007, (10) :9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