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者“人格”的规范本质与体系保护

被引:25
作者
曹相见
机构
[1] 吉林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
死者人格; 权利能力; 公共利益; 英雄烈士; 历史人物;
D O I
10.16094/j.cnki.1005-0221.2021.02.002
中图分类号
D923 [民法];
学科分类号
030105 ;
摘要
死者"人格"的保护模式有直接与间接之分,我国及比较法均无统一立场。但权利(能力)存在"始于出生、终于死亡"的生死机理,法律对胎儿、著作"人格权"、财产继承及"身后自主权"的保护均不构成例外。人死之后不能享有任何权益,但其生前形象作为符号世界的一部分,具有认识论和实践论上的双重公益;同时,死者近亲属与后代享有祭奠、追思的利益。死者"人格"的保护范围应限于维护死者生前形象的"名誉",请求权基础则可在民法体系内解决:《民法典》第994条具有基础地位,第185条则起补充作用,旨在通过公益诉讼保护无近亲属的英雄烈士。《民法典》应将具有重大贡献的历史人物通过漏洞填补的方式纳入第185条的保护范围。
引用
收藏
页码:13 / 25+191 +191
页数:14
相关论文
共 63 条
[1]  
人格权法研究.[M].王利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 978-7-300-25459-3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释义.[M].张新宝.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 978-7-300-24300-9
[3]  
民法总论.[M].梁慧星.法律出版社.2017,
[4]  
法哲学原理.[M].黑格尔.人民出版社.2016,
[5]  
侵权行为法.[M].王泽鉴.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6]  
人论.[M].(德) 卡西尔 (Cassirer;E.) ; 著.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
[7]  
人格权法.[M].王泽鉴; 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8]  
准人格研究.[M].刘召成; 著.法律出版社.2012,
[9]  
人格权法.[M].杨立新; 著.法律出版社.2011,
[10]  
人格权法.[M].(日) 五十岚清; 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