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小麦晚霜冻害时空分布与多时间尺度变化规律分析

被引:43
|
作者
张雪芬 [1 ,2 ]
郑有飞 [1 ]
王春乙 [3 ]
陈怀亮 [4 ]
任振和 [3 ]
邹春辉 [4 ]
机构
[1]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 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
[3]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4] 河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
关键词
晚霜冻害; 冻害指数; EOF分析; Morlet小波分析;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425 [霜冻]; S512.11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冬小麦晚霜冻害主要发生在中国的黄淮区域,河南占黄淮区域面积较大,是中国小麦的主要产地,又是晚霜冻害的重发区,因此文章以河南为例,从构成晚霜冻害的最低温度和小麦发育期两个因素出发,提出了晚霜冻害指数构建方法,使晚霜冻害指标定量化,并从多年数据库中计算出逐年晚霜冻害发生强度和发生天数。由于小麦发育期观测资料序列较短,影响了大尺度小麦晚霜冻害变化规律的分析,因而提出了冬小麦发育期资料推算方法;对计算出的近50年晚霜冻害资料进行EOF分析和Morlet小波分析,以发现晚霜冻害的时空分布与多时间尺度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冬小麦晚霜冻害发生频率较高,高发区频率超过40%,且在20世纪70—90年代有增多的趋势;发生强度和天数变化趋势基本相似,具有发生强度较重区对应着发生天数较多区的趋势,且前者对小麦产量的影响大于后者;晚霜冻害发生强度的重发区分布在豫东南和豫西南,轻发区主要分布在淮河以南及豫西部分地区,其中第1模态分布型存在16年、第2模态分布型存在准2年的多时间尺度变化规律;发生天数的多发区主要分布在豫北北部和豫西南边界,少发区在豫东北及豫西南中部,其中第1模态分布型存在着准4年、第2模态分布型存在准3年和准6—7年的周期。
引用
收藏
页码:321 / 330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14 条
  • [1] 近50年新疆温度降水配置演变及其尺度特征
    戴新刚
    任宜勇
    陈洪武
    [J]. 气象学报, 2007, (06) : 1003 - 1010
  • [2] 四维EOF分析检验数值模式模拟气候及其变化能力研究
    赵得明
    苏炳凯
    汤剑平
    [J]. 气象学报, 2006, (04) : 420 - 431
  • [3] 用EOF分析方法研究强震前中国大陆水平位移场时空分布特征
    方颖
    牛安福
    江在森
    [J]. 地震, 2004, (04) : 66 - 72
  • [4] 南海夏季风爆发的EOF分析
    朱敏
    张铭
    [J]. 气象科学, 2004, (03) : 261 - 268
  • [5] 华北地区降水量的小波分析
    牛存稳
    张利平
    夏军
    [J]. 干旱区地理, 2004, (01) : 66 - 70
  • [6] 利用经验正交函数方法(EOF)浅析中国夏季降水时空分布特征
    游泳
    周毅
    杨小怡
    范伶俐
    [J]. 四川气象, 2003, (03) : 22 - 23
  • [7] 河南省小麦干热风发生规律分析
    陈怀亮
    邹春辉
    付祥建
    关文雅
    [J]. 自然资源学报, 2001, (01) : 59 - 64
  • [8] 冬小麦拔节后霜冻害与叶温的关系
    冯玉香
    何维勋
    饶敏杰
    钟秀丽
    [J]. 作物学报, 2000, (06) : 707 - 712
  • [9] 我国冬小麦霜冻害的气候分析
    冯玉香
    何维勋
    孙忠富
    钟秀丽
    [J]. 作物学报, 1999, (03) : 335 - 340
  • [10] 冬小麦晚霜冻害遥感监测技术与方法研究[D]. 张雪芬.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