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夜间灯光数据的环渤海地区城市化过程

被引:92
|
作者
何春阳
李景刚
陈晋
史培军
潘耀忠
李京
卓莉
一之瀬俊明
机构
[1] 北京师范大学环境演变与自然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 日本国立环境研究所
关键词
DMSP/OLS; 环渤海城市群; 城市化; 空间模式; 过程;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299.21 [城镇形成与发展];
学科分类号
083304 ;
摘要
利用1992年、1996年和1998年的三期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提取了区域尺度的环渤海地区20世纪90年代的城市群空间信息,建立了城市群地区面状、线状和点状城市化空间模式,分析了环渤海城市群地区20世纪90年代的城市化过程。基本结论如下:①20世纪90年代环渤海城市群地区城市斑块数量增长较快,城市化过程明显,但小斑块所占比重较大,城市斑块破碎度增加。同时,区域内城市重心基本维持在经度117.93o和纬度38.49o附近,整体上表现出向西北方向移动的趋势。②20世纪90年代环渤海城市群地区城市化过程基本上可以从空间上概括为在中心城市和大城市周围的面状城市化过程、沿交通干线周围的线状城市化过程和广大区域内以新兴小城市或小城镇出现为特征的点状城市化过程三种基本过程。其中,面状城市化过程一直居于优势地位,但面状城市化过程的基本有效范围主要局限在面状城市斑块周围3 ̄4km范围。线状城市化过程和点状城市过程所占的比例相对较小,但表现出明显的增强趋势,在区域内的影响范围正逐渐扩大。
引用
收藏
页码:409 / 417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 [1] 20世纪90年代中国城市时空变化特征——基于灯光指数CNLI方法的探讨
    卓莉
    史培军
    陈晋
    一之瀬俊明
    [J]. 地理学报, 2003, (06) : 893 - 902
  • [2] 基于DMSP/OLS数据的中国城市化过程研究——反映区域城市化水平的灯光指数的构建
    陈晋
    卓莉
    史培军
    一之濑俊明
    [J]. 遥感学报, 2003, (03) : 168 - 175+241
  • [3] 北京地区城市化过程与机制研究
    何春阳
    史培军
    陈晋
    徐小黎
    [J]. 地理学报, 2002, (03) : 363 - 371
  • [4] 环渤海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分析
    朱会义
    何书金
    张明
    [J]. 地理研究, 2001, (06) : 669 - 678
  • [5] 环渤海地区区域承载力研究
    毛汉英
    余丹林
    [J]. 地理学报, 2001, (03) : 363 - 371
  • [6] 环渤海地区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分析
    朱会义
    李秀彬
    何书金
    张明
    [J]. 地理学报, 2001, (03) : 253 - 260
  • [7] 改革开放二十年来中国城市地理学研究进展
    顾朝林
    徐海贤
    [J]. 地理科学, 1999, (04) : 320 - 331
  • [8] 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方法探讨
    王秀兰
    包玉海
    [J]. 地理科学进展, 1999, (01) : 83 - 89
  • [9] 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战略若干问题
    杜可喜
    李善祥
    [J]. 地理学与国土研究, 1997, (01) : 2 - 4+10
  • [10] 环渤海滨海地带大中城市的发展
    王淑华
    张平宇
    杨莉萍
    [J]. 地理科学, 1995, (01) : 14 - 2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