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网络政治动员

被引:22
作者
张雷
刘曙光
机构
[1] 东北大学文法学院
关键词
网络社会; 政治动员; 网络政治参与;
D O I
10.15936/j.cnki.1008-3758.2008.02.013
中图分类号
D621 [政治制度]; G206 [传播理论];
学科分类号
030202 ; 050302 ;
摘要
国家、社会团体或个人为达到特定政治目的利用网络技术平台进行的网络政治动员,具有迅速快捷、影响范围全球化、政府控制困难等特征。网络政治动员既能促进政治参与的广度和深度以及效度,也对国家的政治稳定构成了威胁,并为一国干涉他国内政提供了最便捷的政治传播技术平台。国家一方面要利用网络技术实现民主政治的充分参与性,积极回应网民合理的政治诉求,引领积极的网络政治动员;同时也要采取积极的"制动"措施,依法采取有效措施果断瓦解破坏性和颠覆性的网络政治动员。
引用
收藏
页码:145 / 149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8 条
[1]   网络传播的社会管理小议——从美国因特网委员会《2000年因特网发展状况报告》看国外的有关动态 [J].
张咏华 .
新闻大学, 2001, (02) :18-22
[2]   互联网中的国际政治权力 [J].
丁斗 .
国际经济评论, 2000, (Z3) :16-18
[3]  
国外社会科学前沿.[M].上海市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上海社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编;王贻志;周锦尉主编;.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
[4]  
社会学.[M].(英)安东尼·吉登斯(AnthonyGiddens)著;赵旭东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5]  
权力与相互依赖.[M].(美)罗伯特·基欧汉(RobertO.Keohane);(美)约瑟夫·奈(JosephS.Nye)著;门洪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6]  
创造一个新的文明.[M].(美)阿尔温·托夫勒(AlvinToffler);(美)海蒂·托夫勒(HeidiToffler)著;陈峰译;.三联书店上海分店.1996,
[7]  
单向度的人.[M].(美)马尔库塞(Marcuse;H.)著;刘 继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
[8]  
论持久战.[M].毛泽东撰;.人民出版社.1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