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夜间灯光数据的中国能源消费碳排放特征及机理

被引:182
作者
苏泳娴 [1 ,2 ,3 ]
陈修治 [4 ]
叶玉瑶 [1 ]
吴旗韬 [1 ]
张虹鸥 [1 ]
黄宁生 [2 ]
匡耀求 [2 ]
机构
[1] 广州地理研究所
[2]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3] 中国科学院大学
[4]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
基金
广东省科技计划;
关键词
碳排放; 时空变化; 机理; DMSP/OLS夜间灯光影像; 遥感;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X502 [污染分析与测定];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083002 ;
摘要
本研究基于DMSP/OLS夜间灯光影像实现了1992-2010年以市级为基础单元的我国碳排放估算,弥补了统计数据不全、统计口径不一的缺点。从全国、4个经济区和6大城市群3个层面的碳排放分析结果显示,我国CO2排放总量持续增长,各地区、省市增速各不相同,空间聚集程度越来越明显,基本形成了"东部沿海城市高高集聚,西部欠发达城市低低集聚"的格局。人均碳排放强度基本呈现为"东部>东北部>西部>中部",单位GDP碳排放强度则呈现为"东北部和西部较高"、"东部和中部较低"。GDP增长是决定CO2排放总量增长的主导因素,而能源结构、能源利用效率、产业结构是影响碳排放强度的主要原因。对于西部和东北部等以能源和重工业为主导产业的城市,其减排策略应着重能源结构优化和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对于东部和中部等以技术、劳动密集型和轻工业为主导产业的城市,其减排策略应侧重于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引用
收藏
页码:1513 / 1526
页数:14
相关论文
共 36 条
[1]   基于遥感观测的21世纪初中国区域地表土壤水及其变化趋势分析 [J].
卢麾 ;
施建成 .
科学通报, 2012, (16) :1412-1422
[2]   山东省能源消费碳排放预测 [J].
宋杰鲲 .
技术经济, 2012, 31 (01) :82-85+94
[3]   安徽省1995年-2009年能源消费碳排放驱动因子分析及趋势预测——基于STIRPAT模型 [J].
张乐勤 ;
李荣富 ;
陈素平 ;
祝亚雯 ;
许信旺 .
资源科学, 2012, 34 (02) :316-327
[4]   基于LMDI的山东省能源消费碳排放因素分解 [J].
宋杰鲲 .
资源科学, 2012, 34 (01) :35-41
[5]   河北省耕地生态经济系统能值指标空间分布差异及其动因 [J].
王千 ;
金晓斌 ;
周寅康 ;
阿依吐尔逊·沙木西 .
生态学报, 2011, 31 (01) :247-256
[6]   1992—2007年广州市能源消费碳排放研究 [J].
赵冠伟 ;
陈健飞 ;
崔海山 ;
陈颖彪 .
资源与产业, 2010, 12 (06) :179-184
[7]   基于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的河南省碳排放分解分析 [J].
吴彼爱 ;
高建华 ;
徐冲 .
经济地理, 2010, 30 (11) :1902-1907
[8]   中国区域碳排放研究 [J].
刘占成 ;
王安建 ;
于汶加 ;
李铭 .
地球学报, 2010, 31 (05) :727-732
[9]   中国工业部门能耗碳排放分解与低碳策略研究 [J].
董军 ;
张旭 .
资源科学, 2010, 32 (10) :1856-1862
[10]   中国不同产业空间的碳排放强度与碳足迹分析 [J].
赵荣钦 ;
黄贤金 ;
钟太洋 .
地理学报, 2010, 65 (09) :1048-1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