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虚拟人格研究进展与热点分析

被引:10
作者
刘颖
赵宏
机构
[1] 北京师范大学远程教育研究中心
关键词
虚拟人格; 现实人格; 虚拟化身; 网络交互;
D O I
10.19605/j.cnki.kfxxyj.2018.04.004
中图分类号
B848 [个性心理学(人格心理学)];
学科分类号
040203 ;
摘要
在虚拟世界的人际交往中,由于网络空间的虚拟性和匿名性,人们可以尝试表现出不同于现实生活中的人格面貌,体验不同的人生,扮演不同的角色,这也就促使了网络世界中"虚拟人格"的产生。由于"虚拟人格"研究仍属较新主题,学者们对该主题的关注点各有不同,也没有形成对"虚拟人格"统一的定论。本文分析了目前国内外"虚拟人格"的相关文献,从虚拟人格的概念界定、理论基础、研究历程、研究热点、研究展望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以期能够总结出现阶段"虚拟人格"研究的主要成果,进而为日后开展该主题的研究与实践奠定基础。
引用
收藏
页码:20 / 26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23 条
[1]   基于网络大数据的社会心理学研究进展 [J].
乐国安 ;
赖凯声 .
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6, (01) :1-11
[2]   大学生博客行为中的“虚拟人格”研究 [J].
李莉 .
才智, 2015, (16) :162+164-162
[3]   大学生网络虚拟人格特征及引导 [J].
赵伟 ;
刘子刚 ;
冯月联 .
黑龙江畜牧兽医, 2014, (13) :219-220
[4]   浅谈思想政治教育对中学生健康网络人格的培养 [J].
姚凤兰 .
电子测试, 2013, (10) :208-209+249
[5]   论“网络暴民”及网络虚拟人格 [J].
袁丽媛 .
新闻爱好者, 2011, (19) :94-95
[6]   网络虚拟社区中大学生人格异化问题研究 [J].
盛婉玉 ;
李辽 .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 35 (01) :117-121
[7]   自我差异研究述评 [J].
杨荣华 ;
陈中永 .
心理科学, 2008, (02) :411-414
[8]   论青少年心理失衡 [J].
吴锡改 .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06) :100-104
[9]   大学生心理失衡与自我心理调适 [J].
申越魁 ;
王晓烁 .
中国临床康复, 2005, (28) :170-171
[10]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及其对教育的启示 [J].
吴红慧 .
基础教育, 2004, (12) :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