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生态安全评价及驱动因素分析

被引:19
作者
马利邦
牛叔文
李永华
孙红杰
机构
[1] 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关键词
生态安全; 评价; 驱动因素; 甘肃省;
D O I
10.13448/j.cnki.jalre.2009.05.021
中图分类号
X826 [生物评价、生态评价];
学科分类号
1402 ;
摘要
通过构建压力-状态-响应模型,建立了甘肃省生态安全评价体系,重点研究了该区域1990-2006年的生态安全变化趋势,并采用主成份分析方法探究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990年以来,区域生态安全变化表现出如下特征:系统压力指数明显下降,系统状态指数呈上升趋势,系统响应指数一直呈增长趋势,生态安全指数从1990年的0.4289增至2006年的0.5960,处于一种良性发展态势。主成份分析表明,区域生态安全是社会、环境和经济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评价单元内农民年人均收入逐年增多、平均每万人口中大学生数的增加、单位产值"三废"污染物排放量的减少使得区域生态系统的压力减轻,成为驱动甘肃生态安全度提高的主要动力。但同时,甘肃省城市化速度加快、资源消耗总量和污染物排放总量的增加,加大了区域生态系统的压力,成为区域生态安全度提高的阻力。
引用
收藏
页码:30 / 36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8 条
[1]   黄土高原典型脆弱区生态安全多尺度评价 [J].
刘世梁 ;
郭旭东 ;
连纲 ;
王静 .
应用生态学报, 2007, (07) :1554-1559
[2]   RS和GIS支持下的若儿盖草原生态安全模糊评价 [J].
屈芳青 ;
周万村 .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07, (04) :24-29
[3]   安徽省沿淮地区生态安全评价模型和指标体系 [J].
王振祥 ;
朱晓东 ;
石磊 ;
李杨帆 ;
汪家权 ;
贾良清 .
应用生态学报, 2006, (12) :2431-2435
[4]   淮南市持续发展的生态安全评价 [J].
武彦斌 ;
彭苏萍 .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6, (03) :107-112
[5]   黑河流域酒泉绿洲景观生态安全格局分析 [J].
郭明 ;
肖笃宁 ;
李新 .
生态学报, 2006, (02) :457-466
[6]   城市生态安全及其动态评价方法 [J].
施晓清 ;
赵景柱 ;
欧阳志云 .
生态学报, 2005, (12) :3237-3243
[7]   陕北黄土高原生态安全动态变化定量分析 [J].
任志远 .
干旱区地理, 2005, (05) :642-646
[8]   陕西省生态安全及空间差异定量分析 [J].
任志远 ;
黄青 ;
李晶 .
地理学报, 2005, (04) :597-606
[9]   海南岛生态安全评价 [J].
肖荣波 ;
欧阳志云 ;
韩艺师 ;
王效科 ;
李振新 ;
赵同谦 .
自然资源学报, 2004, (06) :769-775
[10]   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概念与理论基础 [J].
马克明 ;
傅伯杰 ;
黎晓亚 ;
关文彬 .
生态学报, 2004, (04) :761-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