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不协调理论在差生教育中的运用

被引:4
作者
曾英
杨明均
机构
[1] 四川省成都师范专科学校,四川省成都师范专科学校
关键词
差生教育; 认知不协调理论; 胜任感;
D O I
10.19631/j.cnki.css.2001.05.019
中图分类号
B842 [心理过程与心理状态];
学科分类号
040201 ;
摘要
<正> 认知不协调理论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费斯廷格在研究态度转变问题时于1957年提出来的。他认为,人的认知由许多因素构成,它们之间有些是彼此独立的,有些则是相互关联的。相互关联的认知因素之间存在两种情况:一是两个认知因素之间呈协调关系,二是呈不协调关系。在对待任何问题和事件上,人总有一种要保持各种认知协调的倾向,保持自身态度与行为协调一致的动机。一旦认知不协调,人就会感到紧张、不安和烦闷,就会产生减少或消除这种不协调的内在驱力。当个体认知失调后,减少不协调的途径主要有三种:减弱不协调要素的重要性;增加其中的一致
引用
收藏
页码:71 / 72
页数:2
相关论文
empty
未找到相关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