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27 条
机器人、劳动收入份额与货币政策
被引:17
作者:
陈利锋
[1
,2
]
钟春平
[3
]
李良艳
[4
]
机构:
[1] 海南大学经济学院
[2] 中共广东省委党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所
[3]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
[4] 中共广东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
来源:
关键词:
机器人;
劳动收入份额;
货币政策;
新凯恩斯主义;
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
D O I:
10.19795/j.cnki.cn11-1166/f.20210207.008
中图分类号:
TP242 [机器人];
F822.0 [方针政策及其阐述];
F249.2 [中国];
学科分类号:
1111 ;
020101 ;
020203 ;
020204 ;
020207 ;
1202 ;
120202 ;
020106 ;
摘要:
中国数据显示,货币政策冲击发生后劳动收入份额表现出逆周期特征,这一发现与基于基准新凯恩斯主义模型得出的结论相反,导致二者差异的原因在于机器人技术的发展改变了货币政策通过劳动力市场影响宏观经济的传导机制。基于此,本文通过建立多阶段新凯恩斯主义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考察不同阶段货币政策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结果显示,在机器人技术发展水平较低阶段,货币政策冲击发生后劳动收入份额表现出逆周期特征;而在机器人技术发展水平较高阶段,货币政策冲击发生后劳动收入份额则表现出顺周期特征。在此基础上,本文基于社会福利分析法考察了机器人技术不同发展阶段货币政策机制设计。在机器人技术发展水平较低阶段,货币政策应该关注劳动力市场就业因素;在机器人技术发展水平较高阶段,货币政策应该以支持产出增长为目标。
引用
收藏
页码:103 / 118
页数:16
相关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