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党建国体制到党治国体制再到党兴国体制: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新型体制的建构

被引:75
作者
唐亚林
机构
[1]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党治国体制; 党兴国体制; 治国理政新体制; 发展目标; 运作机制; 使命型政党;
D O I
10.16637/j.cnki.23-1360/d.2017.05.021
中图分类号
D25 [党的领导];
学科分类号
030204 ; 0305 ; 030503 ; 0307 ;
摘要
在现代西方政治学知识体系中,早先源自古希腊对权力运行方式进行划分的多样化政体分类方式,经过有意识的改头换面,慢慢演化为民主体制与专制(威权)体制两种对立的政体类型判定方式与学术话语叙事模式,并武断地将共产党执政的国家划归为需要向民主体制转型的威权体制,造成目前学术界流行的西方政治学理论无以解释当代中国发展的困境,需要重新反思和系统重构。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列宁主义与近代中国实际相结合,走出一条"党建国体制"的新路。基于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体系的原则勾画、苏联政治体制的示范作用、国民党"党治国体制"的经验教训、中国共产党关于革命与建设的自我创造等综合因素,在执政党、国家政权机关与社会团体的关系建构方面,中国共产党形成并实行高度集权的党的一元化领导方式的"党治国体制"。由于执政党、国家政权机关与社会团体的功能不一,其所适应的法律与规范有别,如何规范三者彼此的关系,形成有序运作机制以及制度化运作模式,一直是"党治国体制"未能彻底解决的问题。改革开放近四十年来,中国共产党通过以责任、效率、理性与法治为核心的渐进式制度化改造与价值性建设,逐步实现了从"党治国体制"向"党兴国体制"的转型,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则标志"党兴国体制"的生成,其内涵为建构一个集基于发展目标的"发展—领导型体制"与基于实现发展目标的制度化运作模式的"使命—责任型体制"于一体的复合型体制。"党兴国体制"的有效运行,尚有赖于作为领导力量与主体建设力量兼具主体理性的使命型政党的理论创新与全面建构。
引用
收藏
页码:5 / 15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21 条
[1]   使命-责任体制:中国共产党新型政治形态建构论纲 [J].
唐亚林 .
南京社会科学, 2017, (07) :1-7
[3]  
中国共产党党员结构持续优化 基层党组织功能不断强化[N]. 盛若蔚.人民日报. 2017 (004)
[4]  
中国·政道[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王绍光, 2014
[5]  
政治学[M]. 商务印书馆 , (古希腊) 亚里士多德, 2011
[6]  
威权统治的转型[M]. 新星出版社 , (美) 奥唐奈, 2011
[7]  
主体性哲学[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郭湛, 2010
[8]  
现代化和官僚威权主义[M]. 北京大学出版社 , (阿根廷) 奥唐奈, 2008
[9]  
江泽民文选[M]. 人民出版社 , 江泽民, 2006
[10]  
从边缘到中心[M].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 唐亚林,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