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虚构”与文学观的转向

被引:9
作者
卢永和
机构
[1] 广东肇庆学院文学院
关键词
非虚构; 虚构; 文学观; 转向;
D O I
10.13793/j.cnki.42-1020/c.2011.06.001
中图分类号
I04 [文学创作论];
学科分类号
0501 ; 050101 ;
摘要
"非虚构"是当下文坛的一个热词。"非虚构"作为文学观念的倡导,是对20世纪虚构文学的反拨,也是传统文学的一种精神回归。"非虚构"创作重新强调文学对社会现实的介入,目的是治疗文学的形式虚浮症,提升文学的思想质地。而从人类书写历史的发展而言,虚构文学与非虚构文类经过长期的分野后重新走向合一,这是新世纪书写文化的一道标志性景观。由文学到历史再到新闻,非虚构写作的盛行,可视为对当下虚构社会的一种反动。在现实远远超出艺术家的虚构能力时,文学只能返朴归真,寻找一种"非虚构"的表达方式,这是非虚构重新获得"文学"意义的社会学解释。不过,需要警惕的是,"非虚构"如果过分张扬,文学有可能滑入死亡一端。毕竟,文学仅有真实性是远远不够的,与生活保持某种间离是文学审美的内在要求。写得好看(而不是多真),是文学之为文学的生命底线,也是衡量平庸之作与优秀之作的基本尺度。
引用
收藏
页码:72 / 75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8 条
[1]   我们能否理解这个世界?——“非虚构”与文学的可能性 [J].
李云雷 .
文艺争鸣, 2011, (03) :38-42
[2]  
象征交换与死亡.[M].(法)让·波德里亚(JeanBaudrillard)著;车槿山译;.译林出版社.2006,
[3]  
荷尔德林诗的阐释.[M].(德)海德格尔(MartinHeidegger)著;孙周兴译;.商务印书馆.2000,
[4]  
批评的概念.[M].(美)雷内·韦勒克(ReneWellek)著;张金言译;.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9,
[5]  
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M].伍蠡甫;胡经之 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6]  
文学原理引论.[M].(英)伊格尔顿著;刘峰译;.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
[7]  
文学理论.[M].[美]韦勒克(R·Wellek);沃伦(A·Warren) 著;刘象愚等 译.三联书店.1984,
[8]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马克思;恩格斯 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编.人民出版社.1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