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PM2.5和PM1.0质量浓度变化特征

被引:26
作者
陈慧娟 [1 ]
刘君峰 [1 ]
张静玉 [2 ]
宋之光 [1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有机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2] 云南民族大学
关键词
广州; 大气细粒子污染; PM2.5; PM1.0; TEOM;
D O I
10.19672/j.cnki.1003-6504.2008.10.023
中图分类号
X513 [粒状污染物];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2 ;
摘要
文章报道了2005年干季和2006年湿季广州市大气细粒子PM2.5和PM1.0质量浓度的实时监测情况。监测结果表明:干季监测点PM2.5日均质量浓度在11.8~164.0μg/m3之间,总平均值为81.7μg/m3;湿季日均质量浓度在19.9~121.2μg/m3之间,总平均值为57.7μg/m3。干季PM1.0日均质量浓度变化范围为14.9~129.1μg/m3,总平均值为59.4μg/m3;湿季日均质量浓度在11.9~86.7μg/m3之间,总平均值为52.9μg/m3。对比发现,PM1.0总平均质量浓度在干、湿季相差很小,且与湿季PM2.5总平均质量浓度也相差不大,显示PM1.0具有相对固定成因来源且基本不受季节变化影响,而且湿季PM2.5的组成主要由PM1.0大气细粒子构成。干季PM2.5和PM1.0质量浓度日变化特征呈明显夜间高、白天低的特点,质量浓度的最大值都出现在晚上21:00左右;湿季由于雨水频繁,没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气象分析表明,干季大气细粒子质量浓度主要受冷空气影响,而湿季主要受降雨影响。
引用
收藏
页码:87 / 91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7 条
[1]   典型城市大气颗粒物中多环芳烃的污染研究 [J].
戴朝霞 ;
陈振翔 ;
王格慧 ;
王连生 .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06, (02) :29-31+116
[2]   广州市街道环境PM10和PM2.5质量浓度的变化特征 [J].
李龙凤 ;
王新明 ;
赵利容 ;
何秋生 ;
盛国英 ;
傅家谟 .
地球与环境, 2005, (02) :57-60
[3]   北京市采暖期大气中PM10和PM2.5质量浓度变化分析 [J].
鲁兴 ;
吴贤涛 .
焦作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 (06) :487-490
[4]   β射线衰减法与微量振荡天平法测定PM10的比较 [J].
张元茂 ;
郑叶飞 .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2002, (04) :21-23
[5]  
我国4个大城市空气PM2.5、PM10污染及其化学组成[J]. 魏复盛,滕恩江,吴国平,胡伟,W.E.Wilson,R.S.Chapman,J.C.Pau,J.Zhang.中国环境监测. 2001(S1)
[6]   广州市空气可吸入性颗粒物的污染水平 [J].
陈旸 ;
王宇骏 ;
邢琪 ;
陆春霞 ;
陈能坚 ;
刘振彬 .
中国环境监测, 1999, (02) :44-48
[7]   Size distributions of mass and chemical components in street-level and rooftop PM1 particles in Helsinki [J].
Pakkanen, TA ;
Kerminen, VM ;
Loukkola, K ;
Hillamo, RE ;
Aarnio, P ;
Koskentalo, T ;
Maenhaut, W .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2003, 37 (12) :1673-1690